近年來,中國各地農村悄然興起“智慧農業”創新變革方興未艾。國家政策也大力推崇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發展智慧農業。為探索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湖南工商大學計算機學院“AG Metaverse”鄉村振興實踐團,于7月6日抵達湖南省郴州市東源村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踐調研。調研團隊依托省大創項目“元宇宙生態下社交化助農電商平臺的構建”,就智慧農業與鄉村振興結合的具體可行路徑,與當地村委干部、創業致富帶頭人以及個體經營戶代表展開半結構化訪談,并深入群眾,實地走訪農戶,進行“智慧農業”科普宣講,發放調查問卷130余份。
調研小隊與東源村委辦公室主任合照
經調查發現,隨著東源村進城務工或購房的人數驟增,閑置的土坯房數量日益增多。當地黨委政府和扶貧工作隊決定因地制宜,發動相關企業家租賃閑置土坯房,發展“莽山”景區的民宿旅游產業。
除“共享民宿”外,東源還聯手宜章東之仙生態旅游公司、廣東省湖南郴州商會、中國聯合創投基金,租用村內閑置果園菜地,打造智慧農場,實現互聯網從種菜到賣菜的智能創新。“共享菜地”是東源村智慧農場的主打項目,村民將土地以1200塊錢每畝的價格租賃給東之仙民宿旅游項目業主后,農場主可通過網絡認購“共享菜地”,用手機APP遠程智能化種植,瓜果蔬菜由村民看護采摘,再經冷鏈物流送貨上門,也就是俗稱的“云種植”。
積極布局智慧農業產業一直是東源村農業發展的重心。扶貧攻堅時期,當地政府為打造東源智慧農業新業態,精準施策引進返鄉創業人才,初步構建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雛形。東源村通過“共享民宿”以及“共享菜地”、“共享莊園”等多種共享經濟形式,帶動貧困戶以“智慧農業”思路持續增收,形成“兩茶一葉+互聯網+旅游”的“2111”產業格局。然而,自2020年東源村智慧農業實現井噴式高速發展后,其發展速度卻一度陷入停滯放緩狀態。
實踐團隊采訪當地居民
此次調研團隊經實地調研觀察后,發現了這背后所隱藏著的一些問題。一是當地農業認識工作不到位。當地大面積發展“共享菜地”種植農作物進行售賣。可前期調研卻十分缺乏,東源村為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且地形高低不平,不適合作為智慧農業的“試驗田”,用來進行大規模、規范性的耕作。加之東源村的水利程度低,種植結構過于單一等問題,導致當地農產品生產難以形成較大規模。
二是物流運輸問題,由于東源村地處偏遠,物流方面至今尚未全方位覆蓋。雖已全面通路,但路途較遠,難以保證瓜果蔬菜的新鮮程度,因此智慧農業的產業化程度較低。三是智慧農業試點初期,公司內經營部的監管機制不完善,銷售時時常出現貨不對板的問題。長此以往,農產品的商品率也就開始下降。四是技術壁壘問題。傳統農業種植依靠的是經驗,智慧農業憑借的是科技。調研問卷數據顯示,當地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提升較為緩慢,缺乏接受新鮮事物發展的包容度。
問卷數據分析結果
調研小隊認為要完善鄉村智慧農業發展新模式,解決現存問題,東源村現下首要做的是以自主創新為動力,培養吸引技術人才,提高科技含量。大力發展和提高基本教育普及度,為當地的“智慧農業”發展培養本土科技人才。并進一步為完成義務教育后選擇輟學外出打工的青年提供電商或智慧農業方面的職業教育,使東源村實現自造血供養。在資金、管理方面,除引入外來企業入資外,東源還可利用已成立的農村合作社,創新運營機制,加強規范化建設。更為重要的就是以利益聯結、合作共贏為前提,實行股東制,鼓勵村民以資金、技術或勞動等多元方式投資入股,提高村民生產積極性。
青春逢盛世,奮斗正當時。湖工商學子將繼續提升自身專業學識,在實踐中凝聚磅礴青春力量,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奉獻基層,成為鄉村振興的引擎和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