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氣象局報道,未來10天,冷空氣活動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低1~2℃,部分地區降溫6~8℃。各地要警惕大風降溫對設施農業的影響,提前做好棚屋加固、防寒保暖工作。
通過物聯網系統,設施農業智能監測系統可以連接傳感器,收集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土壤鹽分、pH值、降水量、空氣溫濕度、氣壓、光強、植物營養指標(營養、水分、微量元素等))。和植物生理生態指標(植物莖微變化、果實膨脹、葉溫、莖流等。)獲得作物生長條件,并根據參數變化實時調節或自動控制溫度控制系統、灌溉系統等。
最近,一波又一波的寒潮,持續的低溫天氣給作物的生長帶來了不利影響,即使是溫室種植也無法避免粗俗。
溫室是近年來農業研究和農業生產的重點。溫室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溫度,使溫室內的溫度達到適合植物生長的溫度,但事實上,室溫=土壤溫度。
植物根系植根于土壤中。如果土壤溫度過低,會影響根系的呼吸活力、營養吸收和相關酶的活性,抑制植物的生長。在植物根系周圍的土壤中,溫度升高會提高酶的活性,促進土壤中營養物質的轉化,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消耗,增加土壤呼吸,排放二氧化碳,影響作物的生長;甲烷、氧化氮等溫室氣體不僅消耗土壤營養,而且對溫室溫度有一定的負反饋。因此,不僅作物生長需要注意土壤的溫度和濕度,還需要監測棚內的溫度和濕度。
眾所周知,我們可以使用壁掛式溫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棚內環境中的溫濕度,為棚內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如何監測土壤中的溫濕度?
傳統的測量土壤溫度和濕度的方法是用土壤溫度計測量土壤溫度,然后取相對重量的土壤,用干燥法測量土壤濕度,以獲得準確的土壤溫度和濕度數據。然而,對于普通種植者來說,由于缺乏相應的設備,他們只能定期向相關研究機構取樣土壤,這既費時又費力。
如今,隨著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土壤溫度水分傳感器集土壤溫度和水分測量于一體,操作簡單,有速度測量和埋地測量兩種測量方法。
速度測量方法:選擇合適的測量地點,避免石材和類似硬物,根據測量所需的深度創建表面土壤,將傳感器鋼針垂直插入土壤,等待結果。
埋地測量方法:根據測量需要,垂直挖掘直徑約20cm的坑,確定深度。在坑中水平插入傳感器并進行壓實,確保鋼針和土壤緊密接觸。
注:使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時,鋼針必須完全不進入土壤,以避免棚內溫濕度或陽光造成的數據誤差。
土溫濕度傳感器也可與溫室智能環境監測系統相連,實時傳送數據至環境監控軟件,便于管理者判斷作物是否需要加熱、澆水、施肥,以應對棚內外環境變化對棚內作物的影響。
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和農業研究的不斷深入,土壤溫濕度將逐漸納入農業管理的必要條件。土壤溫濕度傳感器的應用不再局限于科學實驗、節水灌溉、溫室、園藝栽培等領域,并逐步擴展到茶園、草原牧場、糧食儲存等顆粒的水和溫度測量,利用土壤溫濕度監測技術為農業生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