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種地插秧是人挑扁擔壓彎腰、腳底板子磨大泡,現在有了高科技,不多走道也不陷腳泥。”6月11日,大連市普蘭店區大盧社區稻田里,種植戶張文龍手搭涼棚望著無人機吊著秧苗朝跟前飛來,直夸“種地變輕松”。 眼下,大連市28.4萬畝水稻插秧接近尾聲,今年從無人機運苗到“黑科技”育種、智能化監測,科技深度融入水稻種植全鏈條,為糧食穩產增產注入強勁動能。
張文龍種植600畝水稻,往年插秧期為搶農時,需要大量雇人搬秧苗,今年首次啟用無人機充當“搬運工”后,他立馬嘗到了甜頭——運輸效率比人工高3倍以上,人力成本能砍掉80%。有同樣感受的不止張文龍一人,大連市今年新增新型農用無人機200余臺,這些“空中大力士”載重可達100多斤,在精準定位和穩定載重系統作用下,能按預設路線“指哪兒送哪兒”,田間運輸效率大幅提升。
效率躍升的前提,離不開田塊“化零為整”的基礎改造。大連市通過整合分散小田塊為開闊大田,不僅讓無人機、插秧機等大型機械得以“大展拳腳”,秧苗插植密度、深度也實現精準控制,為水稻高產穩產筑牢“空間根基”。
在位于普蘭店區豐榮街道的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工人正將秧苗從大棚移栽到大田。看著工人小心翼翼的樣子,研究所主任謝輝道出了緣由:在育苗前夕,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從大連市水稻種子資源庫中精選“蓮粳4號”軟米稻原種一代,送往三亞電子加速器誘變實驗室進行激活處理,這些種子如同被施了“基因魔法”,正孕育著抗病、高產、優質的新可能。
“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是利用電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子束照射種子,通過物理能量傳遞使作物遺傳物質(DNA)發生突變,相當于給育種按下‘加速鍵’,進而篩選出優良變異個體。”謝輝解釋說。插秧后,科研人員將蹲守田間,觀察記錄葉色、株高、分蘗力、抗病率等指標,待成熟收獲后,還將對產量、米質等進行全維度分析。科研人員期待通過誘變技術,讓“蓮粳4號”突破自身基因瓶頸,縮短育種周期,培育出優質新品種。
燈一亮、蟲“報道”,攝像頭一拍、AI來計算,數據立刻傳后臺……在瓦房店市謝屯鎮前進村稻田邊,高約3米的自動拍照蟲情監測識別測報燈格外醒目,作為大連市今年新安裝的93臺(套)智能化病蟲疫情監測設備之一,它就像一個“蟲情哨兵”,能誘捕害蟲,智能識別害蟲數量和種類,精準判斷幼蟲防治最佳時間。
今年,大連市在涉農縣市區構建起覆蓋主要產糧區的病蟲害智能監測網絡,讓病蟲害防治更科學,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根據監測數據能實現科學精準施藥,減少農藥使用量,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的同時,保障全市糧食生產安全。”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植保站站長曲長里表示。
科技紅利直達田間地頭,離不開“政策+服務”的精準護航。今年,大連市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報廢更新補貼等政策,農業“機器換人”步伐加速,數據顯示,全市水稻插秧機械化率已達93%以上。此外,組織農技專家組建“田間服務隊”,手把手指導農戶操作無人機、提升育苗技術、解讀監測數據,讓“科技盲”變身“新農夫”。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大連市的稻田里,科技正成為破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關鍵答案。當無人機掠過新綠的秧苗,當數據在田間地頭實時流動,一幅“科技強、產業興、糧食安”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隨著秧苗的拔節生長,在大連的希望田野上徐徐鋪展。(遼寧日報記者 于雅坤)
來源:遼望·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