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畝耕地紅線、10億畝高標準農田、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產量,共同構筑起了中國人飯碗的“安全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耕地紅線作出指示,強調“農田必須是良田,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從1998年頒布《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05年發布《關于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的意見》、2009年印發《關于開展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的指導意見》、2012年批準《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到2017年印發《關于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見》、2021年發布《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我國農田建設制度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建設資金保障能力逐步增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明顯提升,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中有升。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曾在會上表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經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高”在何處
六月時節初夏詩,風吹金色麥浪時。
眼下正值收麥栽秧的重要節點,浙江省湖州市皇墳村的種糧大戶謝大哥幾乎每隔幾天就要到田里察看一下苗情。“現在麥子已經熟了,都有麥香了,稻苗喝飽了水,也跟抽條似的,在蹭蹭地長。你看,現在差不多在分蘗期了,再過一兩月也可以收了。”說著他從地里拔出一棵金黃的麥苗,一層層剝開麥稈外衣,只見粒粒飽滿的麥子在陽光下透著光芒。
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皇墳村綠色農田項目位于善璉鎮萬畝農業綜合體示范區核心區塊,建成集中連片耕地面積4039畝。通過高標準建設智慧農場、良種繁育基地和植保中心,全面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模式,未來將形成一個基礎完善、科技應用、制度創新、品牌帶動全方位一體的優質糧油融合發展示范園區。
現在,我們用上了智能農情監測系統、智能灌溉系統、無人整地裝備、植保無人機等新裝備、新技術,以數字化優勢促春耕春管,點開手機屏幕,地塊分布、稻苗長勢、田間環境、農田蟲害、溝渠灌溉一清二楚……有了科技的幫助,勞動力成本大大節省,種植效率也更翻倍。”皇墳村黨總支書記肖順榮說。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建設標準、生產效率、科技含量、智能程度、質量效益“五高”集成的總體目標,在皇墳村現代化農業數字中心,蟲情監測與綠色防控、農田灌溉與排水、智能農機與無人機飛防、品種選育與質量安全追溯一屏掌控,耕地利用效率和糧食生產效益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了可普及推廣的綠色農田增收新模式。
從傳統農田到高標準農田,再到綠色農田,究竟什么樣的耕地,才能算是高標準農田?
一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介紹,從各地的實踐看,高標準農田建成以后,一般能提高10%到20%的產能,許多農田能達到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產能。近七年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高標準農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農業資源投入利用率的提高。高標準農田是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農田,要求道路通達,水利設施完善,電力設施配套等等,完善的基礎設施會大大促進農業資源節約集約化利用,據統計,每畝高標準農田可以節水24%~30%,節電30%以上,節藥19%以上,節肥13%以上。
三是農田抗災減災水平的增強。從提出建設高標準農田14年來,我國農田受災面積顯著減少,2019—2021年的平均受災面積比2010—2012年降低約45%。
四是農業生產的轉型升級。農業農村部調研發現,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機械化水平比一般非項目區要高15~20個百分點,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的規模經營流轉率一般比非項目區要高30個百分點。
五是農民綜合收益的提升。針對全國現有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調研,發現建成后,高標準農田畝均綜合節本增效500多元,一些種糧大戶切實得到了實惠,而其他農民也能就近獲得相應就業機會。
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明顯,但也存在相應問題仍待解決,比如,農田基礎設施薄弱,后續建設任務繁重;未建設的耕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農田建設難度比較大;農田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突出等等。
高標準農田,如何提升?
除卻“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要求,如何數字化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托普云農科技賦能高標準農田建設。
● 植入數字芯片,一屏管好萬畝良田
圍繞提升農田生產能力、灌排能力、田間道路通行運輸能力、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機械化水平、科技應用水平、建后管護能力等要求,結合國土空間、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資源利用等規劃,將人工智能、物聯網、算法模型等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過程相結合,構建科學統一、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高標準農田數字化決策平臺,實現綠色農田的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
● 良田標準化生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打通農業生產全產業鏈各環節,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基地農情(苗情、災情、蟲情、墑情)監測預警系統,以及智能灌溉設施,綠色防控系統、智慧農機作業系統等,應用于農田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從種植方案、農事管理、采收管理、加工管理、農事建議、農事配置、觀測模型等多個方面為農業生產者提供作物的科學種植,助力良田綠色高質量發展。
● 開發智農服務,指尖辦事幫農促富
融合多方資源為農戶提供農機預約、惠農補貼申報、品牌展銷、農創客服務等多類線上幫促應用,從線下點對點幫促到線上面對面幫促的改革蛻變,實現幫促事項指尖即辦,探索推廣生態融合、產業共富新模式。
● 實施全鏈溯源,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
應用互聯網、物聯網、移動通信、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高效安全、實時監測、智能預警、及時處置”的高標準農田溯源監管系統,涵蓋生產—監管—貿易—流通—消費全鏈條,包括投入品生產經營管理、生產基地管理和農產品檢測管理,基本實現了農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極大程度上保障了優質農業品牌的建立。
藏糧“智慧田”托起糧食安全。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提出,下一步,著力篩選一批符合條件的區域,加快推進整灌區、整市、整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率先實現永久基本農田全覆蓋。另外在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等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選擇符合條件的省份,謀劃打造更高水平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樣板,輻射帶動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提檔升級。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