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作為常見食用菌,在國內擁有廣泛的種植規模。金針菇為何長出無頭菇?顯然這是種植管理過程中出現了失誤,聚英云農根據客戶反饋情況,總結了下無頭菇出現的原因與防治。
分類:種植業技術/植物生理學原理與栽培技術
適用范圍:不限
金針菇只長菌柄不長菌蓋,俗名金針菇叢枝病,或針尖菇,這是一種非侵染性的生理病害。當栽培袋或菌瓶由菌絲生長轉到子實體形成階段時,出現菇蕾叢生,只長菌柄不形成菌蓋,菌柄伸長到一定長度時,頂端產生分枝,小分枝生長一定時間后又產生分枝,小分枝越長越細弱并下垂,形成一叢似披發狀的菌絲,完全不像正常生長的子實體菌柄向上生長,頂端膨大后形成菌蓋。
其菌蓋停止在原基發育時的幼小形態,其直徑約為1~2毫米。整叢菇體呈胡須狀,單個菇體短而尖細,無菌蓋,中下部稍粗一些,形似針頭。子實體生長受到嚴重抑制,幾乎無產量。
這是由于菇場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濕度過大,抑制了菌蓋的生長,此病害多見于環境空氣不流通的防空洞、地道等種植場所內。袋栽或瓶栽金針菇,當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轉向子實體形成時,即原基出現后,應保持適當通風和給予一定的光線刺激,并降低菇房濕度,這一階段如果在瓶口、袋口內外的二氧化碳氣體濃度積累過高,氧氣不足和缺乏弱光刺激,加上濕度過大,導致子實體畸形生長,只長菌柄不形成菌蓋,并在頂端不斷產生分枝。
出菇場所要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瓶栽金針菇在子實體原基形成后,首先要進行3~5天的幼菇成形培養,然后再套袋長菇。套袋后每天要上下提動袋子換氣1~2次。袋栽金針菇,在子實體生長前期,要立即加強通風,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可把覆蓋物掀開,使菌袋內保持足夠的新鮮空氣,以促進菌蓋的分化和菌柄的增粗。
待菌蓋發育正常后再按商品菇的栽培管理方法管理。一旦發現菇蕾生長不正常、菌柄頂端產生分叉并下垂時,要及時清除,重新創造有利于子實體形成的環境條件,仍可正常生長。
為了提升菌菇房的環境控制精細化程度,聚英云農研發了菌菇養殖智能監控系統,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菌菇房管理、監控的科學化、標準化、現代化、數據化、智能化管理對提高菌菇產量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專門為菌菇生產溫室大棚、廠房研發,能實現菌菇養殖生產的全程智能化控制。依據食用菌菇的生長規律自動控制菇房內的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為食用菌菇的生長創造出最佳的生長環境,大大地提高了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
依靠感知設備獲取菌菇大棚的溫濕度、CO2濃度、設備運轉等信息,匯總到云平臺上,聯動風扇、補光燈、殺蟲燈、噴淋機等設備,智能調節大棚環境,確保室內環境始終處于利于菌菇生長的狀態下。
支持設備控制功能,可以手動、自動、遠程三種方式進行控制,即手動按智能控制柜、自動設定云平臺邏輯控制規則(根據溫室內溫濕度變化情況,設定風扇、通風機等設備的自動啟停控制)、遠程在云平臺點擊相應設備的開關按鈕,三種控制方式之間可靈活切換,即時生效,實現對室內環境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