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農業與現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與創新,農業農村資源要素的組合方式不斷發生變化,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的經營模式,成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產業創新和業態創新已經成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功能農業是在天然富含有益成分的土壤、生境中生長或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及其他生物技術培育,實現農副產品中一種或多種有益健康成分的標準化生產實踐。作為鄉村特色產業的重要業態,功能農業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之后的農業新興領域,發展生態高值功能農業是實現鄉村特色產業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肯定了功能農業的時代價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依托特色資源,根據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變化,開發特殊地域、適宜特殊人群的功能性食品,為功能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順應消費升級趨勢,依托地方優勢資源,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農副產品,打造特色鮮明、附加值高的功能農業,是促進特色種養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可行路徑和模式。要遵循產業鏈延伸、產業融合和農業功能拓展的創新路徑和生成機理,促進現代生產技術、管理模式與傳統農業要素的深度融合和創新,通過要素聚合、疊加衍生和交互作用生成新的經濟形態,將功能農業打造成鄉村特色產業的重要業態,實現可持續、立體化的產業延伸與產業變現。
創新產銷模式,推動功能農業產業鏈縱深發展
根據市場需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物流與現代商業模式等技術與管理手段,優化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管理,實現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運作,產供銷、農工商協同化發展,實現功能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
一是打造功能農業精深加工產業鏈。重點支持功能農業企業加強農業產業內部融合與生產模式創新,將種植業與養殖業、加工業有機結合,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藥食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非食用加工產品,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空間,構建功能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全產業鏈,充分挖掘功能農產品價值。
二是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創新發展農商直供、預制菜肴、餐飲外賣、冷鏈配送、自營門店、商超專柜、團餐服務、在線銷售、場景銷售等業態,開發推廣“原料基地+中央廚房+物流配送”“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等產銷模式,把產業鏈條向消費終端延伸,實現從產地到超市、從田間到餐桌的服務模式。
三是創新功能食品銷售模式。數實結合,加快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對接平臺,發展電子商務、直銷配送、眾籌認購、體驗營銷等,實現生產、經營、消費無縫對接,促進功能農業向數字化、信息化轉型升級。
跨界優化要素組合,推動功能農業深度融合發展
推動功能農業融合發展是通過產業聯動、體制機制創新,跨界優化資金、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配置,實現功能農業橫向、縱向產業關聯,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形成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各類主體共生的功能農業生態。
一是推進“功能農業+”多業態發展。結合地區經濟、生態、服務等集成性功能優勢,拓展擴散功能農業關聯關系,挖掘功能農業食品保障、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促進其與文化產業、旅游業、信息產業等的跨界融合與產銷融合,培育發展功能農業農事體驗、親子研學、健康養生等業態。
二是推動農業資源要素融合滲透、優化配置。利用數字化、物聯網技術賦能功能農業,提高產業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特別是加快數字化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提高功能農業生產環節的數字化水平。同時,推進與金融機構的融合發展,為功能農業發展提供融資、信貸渠道和保險產品。厚植功能農業融合發展的人文環境,吸引更多的“新農人”向農村和農業領域流動,輻射帶動周邊農民積極參與功能農業發展實踐,提高增收致富的自我發展能力。
三是密切各主體利益關系。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各相關主體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盤活農村資源,采取股份合作、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等多種形式,將小農戶以“股民”身份融入功能農業產業鏈,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精準發力,補齊功能農業發展短板
隨著消費者對安全、健康、營養、高品質食材需求的日益增加,功能農業品牌化、科技化和規模化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功能農業發展初期面臨的問題。要瞄準功能農業發展短板,精準發力,構建品牌建設、科技支撐和市場營銷支撐體系。
一是打造功能農業區域公共品牌。區域公共品牌基于區域內獨特的自然資源、種植傳統和加工工藝,以“區域名+產品名”的組合形式命名,蘊含著農產品的原產地、歷史傳承、生長環境和制作工藝等綜合信息,其品牌顯示效益和品牌溢出效應明顯。通過要素整合以及生產關系重組,突出地方農業資源特色、品質特色、功能特色,賦予功能農業品牌相應的文化內涵,形成有辨識度和差異化的區域功能農業品牌。
二是構建功能農業科技研發推廣體系。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功能農業的發展需要積極運用技術手段,降低對土壤天然營養成分的依賴,以標準化生產保證產品的營養與安全。要適應功能農業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的發展需要,按自然資源、生態和農業區劃設立,構建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為核心,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營養與健康、醫藥以及生態與環境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功能農業研究、應用和推廣體系,為功能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三是加強功能農業文化價值和市場宣傳。在當前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功能農副產品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和發展空間,但我國的功能農業還處于發展初期,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不足也是影響功能性農業市場拓展的障礙之一。要積極運用微博、微信、抖音短視頻、網絡直播平臺等新媒體,對功能農產品、食品、營養強化技術等相關知識進行科普宣傳和理性解讀,提高功能農副產品的社會認知,引導形成健康的消費理念和需求,為功能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社會氛圍,展現鄉村活力奔涌的新氣象。
作者單位:陜西省社會科學院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