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下午,在當涂縣湖陽鎮均慶河蟹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連片的水塘邊,村民將滿滿一車“伊樂藻”水草慢慢卸下,它們將被種在塘底。
“這類水草能凈化水質,給螃蟹提供棲息、遮陽的地方,有助于春節后螃蟹生長。”合作社理事長徐文杰告訴記者。
走在水塘間的小路上,記者看到有的蟹塘灑滿白石灰,有的蟹塘則已將水排干。據徐文杰介紹,他們要完成水塘換水并投放蟹苗等工作,在此之前要對水塘進行消毒,將塘底淤泥、雜草等清理干凈。
“這些操作都是現代化養殖的要求。”徐文杰說。
均慶河蟹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面積近6000畝,共有社員109戶。去年以來,該合作社堅持科學養殖理念,投資400多萬元對養殖區域進行升級改造,建設河蟹標準化養殖基地。
“看到路邊的‘看護房’了吧,這也是標準化改造時建的,共有46套。除了提升硬件,我們還加強對社員的培訓,規范養殖技術和流程。”徐文杰說,建設標準化養殖基地,有助于加強管理,統一養殖標準,提高河蟹品質,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從而增加收益。
“去年,我們賣出720噸河蟹,銷量同比增加10.16%,這也給社員們帶來了實惠。”徐文杰說。
“合作社最近分紅,我拿到1萬多元。”今年74歲的社員張志春告訴記者,去年他承包的26畝水塘產量不錯,每畝產出河蟹200多斤,僅養蟹這一項收入就有七八萬元。
均慶河蟹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還與科研院所、高校長期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廣應用養殖新技術、新品種。去年,該合作社被評為國家智慧漁業創新應用基地。
“我們運用互聯網技術,嘗試發展智慧漁業,投資開發了智慧化管理系統,去年10月正式上線使用。”在合作社辦公室內設置的一塊大屏幕上,顯示著當地的氣象數據、每個水塘的水質數據,根據數據情況,系統可對增氧機、投喂設施等進行遠程控制,大大減少人力成本。
“系統還設置了質量追溯功能,每只螃蟹出水時的信息都會被記錄,并生成二維碼。”徐文杰說,智慧養殖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使螃蟹質量更有保證,從而更能獲得消費者的信賴。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