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作為熱量低適宜減肥的食材,以其耐寒耐熱、適應性強的特性,在不少地區都擁有廣大的種植面積,而在智能大棚種植蘆筍中,聚英云農總結了技術要點。
智能大棚的高度以2.8~3.2米為宜,設置應在秋季施工,在土壤結凍前全部結束。
大棚管理
(1)通風換氣和溫度調節:一般白天進行通風和掀膜,夜間覆蓋,內部氣溫達到28℃度最為適宜,一般在下午4時以后停止通風。
(2)灌水和追肥:一般每次灌水量20毫米為宜,為了預防根腐病和立枯病還要注意水質,在澆水同時進行追肥,一般每667平方米(1畝)施復合肥50千克,追肥間隔為1個月。
(3)正確掌握收獲期:剛開始采收第一年,在保護地一般采收50~60天,然后轉成露地種植,每株留7根壯莖作母莖。再發出的嫩莖,還可繼續采收至7月中旬。
采摘后管理
(1)施肥:在行間開溝,每667平方米施腐熟肥3~4噸,或施100~150千克,配合氮磷鉀復合肥100千克。
(2)植株調整:第一次出莖必須淘汰生長彎曲和直徑小于8毫米的弱莖,每株保留8~9個健壯莖,適時打頂,摘心。
(3)其他管理:為了防止倒伏,可以立支柱、拉繩等方法,對病蟲害的防治要及時噴藥,6~9月為防病關鍵期,對莖枯病等病害的防治不能放松。
在大棚管理上,可采用溫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統,代替溫度、光照度、通風、灌溉等重復性操作。溫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統基于聚英農業云平臺,通過各類傳感器實時遠程檢測農產品生長環境的空氣溫濕度、土壤水分、土壤濕度、土壤肥力、土壤PH等數據,以農作物栽培工藝為指導,通過平臺邊緣計算實現自動灌溉,自動卷簾,自動噴淋,自動施肥,自動打藥,使農作物始終保持在適宜生長環境下,平臺自動進行數據存儲分析,為農作物栽培工藝改進提供數據服務,促進農產品品質安全升級,助力農民增收。
用智能大棚種植蘆筍是一項很有發展前途和潛力的項目,將解決蘆筍市場周年供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