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數據顯示,2020年河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達到10.05%,其中,城鎮居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2.78%,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為6.45%,城鄉居民科學素養比例差距較大。
作為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提升農村居民科學素質,有利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日前,省政協組織“加強農村科普工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界別協商會。為開好這次會議,衡水市進行2輪發動,邢臺市成立工作專班,共收到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發言材料90多篇。
“把脈問診”“對癥下藥”,界別協商會上,來自九三學社、農業、教育、科技、科協、醫藥衛生、社科等9個界別的委員以及專家學者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共同參與協商討論。14位委員圍繞主題交流觀點、建言獻策。
搭建隊伍,解決“誰來做”科普
調研過程中委員們發現,農村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以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這一農村科普重要載體為例,近年來,數量和會員人數都在逐步縮減。有數據顯示,2006年,衡水市各類農技協152個,涵蓋了農村糧食作物、瓜果、養殖、林果等幾大行業,加入農戶近18萬戶,而到了2022年,在當地民政局登記注冊的農技協僅剩14個,會員1200余人。
除了人才短缺的問題,還存在隊伍年齡結構老化、“斷層”嚴重等現象。邢臺市寧晉縣農技推廣普及人員中,現有糧食生產類專業技術人員38人,具有專業技術職稱50歲以上的15人,占65%,而35歲以下的只有3人。
滿足新時代農村科普工作需要,科普人才從何而來?
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胡滿介紹,去年科技部門派駐兩批1752名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戶,在鄉鎮政府和農業園區建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476個,從鄉鎮政府(街道)在編在崗人員中備案鄉鎮科技特派員1049名,增強農村科技創新和科普服務能力。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走向田間地頭,把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術傳授給農民。
調研過程中,委員們還發現,隨著農業產業的發展,單一技術難以實現農業產業技術升級,服務單一、全產業鏈增質增效技術集成度低的問題正逐步顯現。
“圍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需求,全方位選拔人才,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組建多學科專家組成的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王艷霞委員建議。委員們呼吁,廣泛動員各方面社會力量,各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和醫療機構均可發揮各自優勢,參與農村科普。
現場氣氛熱烈,線上“圍觀”委員迫不及待加入討論。此次協商會前,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聯合省九三學社赴部分市縣進行4次實地調研,與邢臺市政協、衡水市政協開展聯動調研。會上,9位來自邢臺、衡水的委員通過視頻連線,提出自己的建議。
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黨組書記、院長路隨增建議,激發農業科技專家活力,建立“政府牽頭+科研機構+企業+農戶”一體的農村科普服務模式,打通農村底層科普需求與頂層制度優勢、中層技術優勢的協作路徑,選聘一批農業科技專家,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
省政協委員、河北科技大學教授周曉輝提出,充分發揮在校大學生優勢。新時代的農村生產生活,涵蓋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農業類院校可推動農村科學種植養殖,工科類院校在農產品深加工和產業鏈延伸等方面發揮作用,醫學類院校能在增強農民健康生活素養、科學防疫中彰顯作為。她建議,動員大學生利用假期開展與自身專業有關的科普活動,比如法律援助、鄉村義診、食品安全教育、科學插秧灌溉等。
“還應建立科普激勵機制,加強組織保障。”周曉輝委員建議,通過設立“大學生鄉村科技員”專項補助資金,給予參與活動人員一定補助津貼,同時高校可以根據科普落實情況,對學生科普活動和技術服務打分,對鄉村創新創業項目評獎,引導更多大學生到農村開展科普活動。
筑強陣地,解決“去哪里”科普
科普場館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綜合性平臺載體。
“把書本的知識轉化到實際生活中的感覺,很神奇。”近日,來自邯鄲的中學生胡子涵到館陶縣科技館體驗參觀時,感到非常奇妙。這里配備有雅各布電梯、丁達爾現象、四維幻象等常設展品85件(套),涵蓋了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多個科學門類,能以聲光電的表現形式,形象直觀詮釋科學原理,每年免費對外開放300余天,年接待觀眾特別是中小學生4萬余人次,是我省的科普示范基地。
據了解,2020年以來,全省命名257所省級科普示范基地。舉辦經常性科普活動、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是命名省級科普示范基地的主要條件。
調研過程中,委員們發現,我省設區市、縣兩級科技館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建設水平還不高,有的甚至處于空白水平。委員們建議,設區市、縣兩級,根據區域人口規模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將中小型綜合性科技館建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城鎮體系建設、文明城市建設和創新能力評價的重要內容。
“在農村建設常設性的科普服務場所。”衡水市桃城區政協主席劉素云建議,以基層農廣校為基礎,整合現有資源,強化農村科普陣地建設。路隨增表示,農業科研基地或實驗室有先進的農業設備、研究儀器以及專業人才,是天然的科技服務綜合基地及科普平臺,要用好這些農業科研試驗基地。
邢臺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王俊國介紹,邢臺市科協通過強化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設,推動農村科普工作。他們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充分利用“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政策機遇,幫助10個縣完善了科普硬件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上級流動科技館展巡,開展大篷車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受益群眾達8萬余人次。
沒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如何解決場地問題?
委員們建議,在村委會、村主要街道建設村民科普文化活動室、科普一條街;在村民活動中心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設置科普宣傳教育專欄,把科普知識融入到美麗鄉村環境建設中。
調研中,委員們發現,農村地區網絡建設覆蓋面基本滿足需求,但是網絡資源使用效率低,這導致一些優質的資源得不到共享,重復開發情況嚴重,造成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大家認為,當前,新媒體有著傳播面廣、表達形式豐富、表現力更強的特點,抖音、快手等平臺在農村亦非常火爆。要善于利用短視頻、直播平臺等新媒體,打破農村科普工作中時空、地域限制,進一步提升農民獲取科普內容的便利性。
突出精準,實現“有效的”科普
實現有效科普的關鍵,在于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委員們認為,應該圍繞農民的衣食住行和生產中的所需所盼,分對象、分層級開展科普。
對農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等加大農業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應用培訓,提升他們科學生產、科學經營的能力;對留守老人、婦女等加大健康保健、防災防疫等知識的傳播,引導他們更新生活理念,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對農村青少年、留守兒童等要加大科學興趣的培養,把科學精神貫穿于教育的全鏈條,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儲備。
科普過程中,還應考慮人群的年齡構成、文化程度,內容上不應過于專業、脫離農村生產實際。
對于特需的農業技術,更應像“及時雨”一樣送到農民手中。農村發展情況不一,農業生產環節多、周期長,農產品種類繁多,科普過程中要提供針對不同作物、不同時令的科學技術指導。例如,近年來,受高溫、干旱等天氣的不利影響,出現了小麥莖基腐、玉米二點委夜蛾等新發生的病蟲害,科普人員需要針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及時學習新知識。
農技協、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基層農村經濟組織遍布在廣大農村。“每個農技協應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產品特色,確定自己發展的主導產業和骨干項目,向專業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衡水市科協主席鮑建明建議,科普過程中要善于發揮“土專家”“田狀元”的能人效應,帶動一片產業,形成規模效應。
王俊國提出,科協組織要當好“紅娘”,為高校、科研院所與科普基地做好牽線搭橋服務,及時將最新的科技成果引進。同時,與涉農部門合作,為科普基地和農戶在產前農資、種苗等供應以及產后加工、銷售上提供好針對性服務。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