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保證農業生產, 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對于農業的田間管理, 對于農作物生長期的農業氣象信息農民還是比較關心的, 這其中便包括了農業氣象預報、農業氣象災害預報和有利于病蟲害發生的氣象條件預報。農民最為關注的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就是與農業企業生產直接進行相關的。
不同的氣象條件會對農業生產產生不同的影響。簡單來說,有利的組合會提高農業生產率,不利的組合會導致農業減產。這在過去靠天吃飯的日子里是非常明顯的。由于傳統農業種植技術的局限性,農民很難判斷天氣變化,及時預測災害天氣,做出有針對性的防御措施,并及時掌握未來天氣的變化趨勢,選擇合適的作物種子,使作物產量得不到保證。
以大田作物生產為例:
1. 種植前,開展氣候資源區劃,推薦優勢種植品種。
2. 種植中,實時監控光照、溫度、降雨、土壤情況變化、作物長勢與生長期變化等要素,提供農業氣象情報服務;
3. 種植后,構建農事活動適宜度指標模型,開展耕地、播種、灌溉、飛防、收獲等適宜度預報,保障關鍵期水肥、病蟲害管理等農事活動,提升水肥利用效率和作業效率。
4. 收獲前,為掌握糧食產量動態、制定科學的宏觀調控政策、配置儲運、進出口貿易、合理安排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5. 收獲后,提供生長季氣象條件分析,開展特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提升經濟效益。
由于目前我國發現農業氣象災害呈現出不同頻率高、強度大、危害重的態勢,其中,旱災對糧食生產危害最大,澇災危害次之。精細化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尤為重要。
1. 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根據作物生理特性,進行作物災害指標研發,構建不同生長期災害指標體系,結合氣象要素、土壤水分、遙感數據等,實現氣象災害精細化預警與預報;
2. 病蟲害發生發展預報。進行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等級指標研究,提供病蟲害預報預警信息;
3.提供作物環境條件、氣象災害、病蟲害防治和栽培管理方面的專家知識庫服務,實現地塊級別的精細化災害防御對策指導。
因此,農業氣象服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只有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利用數字農業氣象站對不停變化的天氣條件進行監測,并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以此來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更為準確的天氣預測結果,才能有效規避和減弱各種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確保農業正常生產、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