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廣州將打造“穗”字種業、綠色蔬菜、優新水果、精品花卉、生態畜禽、現代漁業、休閑農業等七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更加充盈,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7%,農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十四五”時期,圍繞建設全省乃至全國都市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和鄉村振興引領地的目標定位,廣州堅持科技創新驅動,以服務大都市、輻射大灣區為宗旨,依托轄區內的山、水、城、田、海等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大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配置優化,實現各區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努力構建形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空間新格局。
具體看來,在“十四五”時期,廣州努力構建形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空間新格局,分別規劃打造天河“農科硅谷”、白云“菜籃子”樞紐區、從化新鄉村建設示范區、增城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黃埔共同富裕先行區、花都臨空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番禺漁業經濟引領區、南沙特色種業創新區和荔灣、越秀、海珠都市農業體驗展示區。
到2025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保持在42萬畝以上
圍繞加快構建具有廣州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廣州市將打造“穗”字種業、糧油、綠色蔬菜、優新水果、精品花卉苗木、生態畜禽、現代漁業、農產品加工業、都市休閑農業、數字農業裝備、新型農業服務業等11個重點產業。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廣州將重點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開展現代特色育種技術攻關,培育一批育種攻關團隊,選育一批“穗”字號特色新品種,打造一批良種繁育基地、特色新品種展示區和種業產業園,培育一批種業龍頭企業,逐步將廣州打造成為全國特色種業科技創新中心、種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種業合作交流交易中心,實現廣州種業跨越式發展。
為守好市民“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保持在42萬畝以上,糧食年產量完成省定任務。以增城區、從化區絲苗米產業園和黃埔區現代種業(農作物)產業園為引領,分片在增城區打造增城絲苗米主產區;在從化區打造絲苗米、番薯、花生生產加工區;在南沙區打造糧油加工貿易區;在花都區、白云區北部打造絲苗米、甜玉米生產加工區;在黃埔區、天河區打造糧油科技支撐區。
綠色蔬菜方面,全面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到2025年,全市蔬菜年播種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左右,年產量保持在400萬噸左右。
南沙區將建設廣州市農業農村科學院
根據《規劃》,廣州將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建設6個重大平臺,打造成為推動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引擎。這六個重大平臺分別是農業科技平臺、產業融合發展平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數據信息平臺、鄉村建設平臺和改革試驗平臺。
其中,農業科技平臺分別為廣州市農業農村科學院、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增城區數字農業示范園。廣州市農業農村科學院計劃在南沙區東涌鎮選址建設,將打造為集種業科學研究、農業投入品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與研究、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展示與示范推廣、農業科普教育與休閑觀光、數字農業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
本文轉載于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