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走進德惠市惠澤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玉米生產基地,免耕播種土地平整肥沃,一株株長到50厘米-70厘米高的玉米苗經過雨水的澆灌更顯茁壯,生機盎然。
2021年,吉林省印發《關于大力促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七大重點27項具體任務,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增強其自身發展實力,拓寬其服務和帶動功能。
截至2021年末,全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發展到14.6萬個、8.1萬個,每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萬多人,土地流轉近266.67萬公頃,占家庭承包面積的一半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農民有了“田保姆”
如何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引領帶動更多農民走上致富路?近年來,吉林省組織27個產糧大縣和四平鐵西區實施社會化服務項目,探索形成了以全程托管為主、環節托管為輔、土地股份合作等為補充的農業生產托管模式,降低農業物化成本和生產作業成本,有力促進了農業節本增效和農民增收。
“真正想把土地托管做好一定要具備三方面要素,在硬件上配備專業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軟件上要有標準的系統規劃,將技術和管理有效及時落實到位。”惠澤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青松說。
多年來,德惠市惠澤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致力于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缺失、不善管理、先進科學技術推廣難等問題,以為農戶提供農業綜合解決方案和全程服務為切入點,推廣面向年老體弱農戶的“全程生產托管”,面向季節性外出務工農戶的“關鍵環節托管”和面向小農機戶的“合作式托管”,形成了“合作社+基地(村級服務站)+農戶”的全新現代農業生產和服務組織形式。
“什么都不用操心,合作社全程管理,去年玉米產量再創新高,我這3公頃地產糧能達到8.4萬斤左右,增產明顯。”松花江鎮鮑家村農民畢樹芳既高興又滿足地對記者說,守家在地還能脫身兼職掙錢,把地交給合作社心里托底了。
土地變股權,農戶變“股東”,種地“零”成本,收益靠分紅。在四平鐵西區九間房村和獾子洞村, 隨著“帶地入股”模式的整村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戶享受到“田保姆”帶來的省心與便利。首批“帶地入股”農戶每公頃分得紅利1.5萬元至1.9萬元,與土地流轉經營相比每公頃增收1萬元左右,與自主經營相比每公頃增收1300元到3000元。
對于“帶地入股”模式的創新優勢,永信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侯剛給出了答案,通過采用“產量保底收益+超產分紅收益+惠農政策資金收益”模式,購買“帶地入股”玉米產量保底收益險,保障農民收益。以村里各社為基本單位,從入股農戶中推選3名代表為監事會成員,全程參與農資采購、農業生產、產品銷售等環節管理,并隨時向社員公開財務賬目。糧食收獲后合作糧庫提供5個月免費倉儲,烘干僅收取成本費用,解決收儲服務問題。
“加入合作社后,土地連成片,消除田間路,通過統一購入生產資料,統一農機作業服務,統一銷售,統一管理,標準化作業,1公頃地累計降低成本支出共2000元,合作社還幫著先墊付,賣糧后再收回,無需前期投入,這好事兒上哪找去。” 九間房村村民楊玉春感慨道。
小農戶“鏈”上大農業
怎樣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走好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近年來,吉林省因地制宜探索推廣“土地股份合作+服務主體+保險+糧食銀行+金融”等全鏈條服務模式,集中采購、集成技術、標準作業、統一服務、訂單收購等,實現了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專業化,加快了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有效破解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難題。
春耕期間,在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技術人員現場指導,200馬力自動導航拖拉機配套牽引三行大型條耕機進行秸稈集行后,六行高性能免耕播種機進行寬窄行播種。過去頂著烈日種地的村民們,如今三三兩兩圍坐在樹蔭下當起了“監工”。
在這里,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已呈現出技術作業耕地連片規模化、秸稈集行覆蓋條耕化、免耕播種大機化、作業導航智能化的全新景象。
打開手機,指尖輕觸,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偉調出了一幅播種時農機作業軌跡圖對記者說:“有了這張圖,待到秋收時節,農機就能按照春耕時的軌跡收割玉米了。”在合作社駐點開展科研的中國農業大學科研人員還為農機安裝了無人駕駛系統,具有精準播種、自動收割等多項功能,實現了從種到收的遠程遙控。
多年來,農安縣針對單體合作社運營中存在的融資難、農資議價能力差、糧食銷售處于被動地位、農業技術更新換代慢及避險能力差等痛點,把眾多合作社聯合起來,成立了吉林省乾溢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用好技術種好糧。聯合社聘請10名農藝師深入田間,通過實踐總結推廣秸稈集行、免耕寬窄行播種、苗期深松、測土配方施肥、生物菌肥提苗、飛防植保等增產辦法。
“用肥都是自產的,收糧還有村級玉米代儲合作社,最大程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一部分作為成員社的收益,一部分回饋給農民,使土地托管價格連年下降。”聯合社負責人徐國臣介紹,“聯合社+作業服務成員社+農戶”的“乾溢土地托管模式”,農戶省心省力增產增收、作業服務成員社節本增量,可謂多方共贏。
目前,聯合社土地規模化經營面積達到5萬余公頃、服務農戶3.5萬戶、作業服務成員社發展到258家。
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員表示,到2025年,全省農民合作社基本實現管理制度健全,組織運行規范,財務社務管理透明,服務能力和帶動效應增強,小農戶參與度明顯提升;全省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力爭達到7000家以上,占總數的10%左右。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