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麥收忙。夏日里,行走在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田間,空氣中麥香撲鼻,彌漫著豐收的氣息。各種大型機械忙碌在田間地頭,到處是一派豐收的景象。
“今年氣候反常,小麥種植又晚了幾天,還能有1300斤的好收成,多虧了農技人員推廣的新技術和新品種?!?月6日,祥符區范村鄉種糧大戶孟祥雷給三級農技推廣研究員董海英發微信報喜,“麥田鋪設滴灌帶太好了,既節水又方便,小麥生育時間長,灌漿時間長,穗多籽粒飽滿。”
“今年小麥好收成真是管出來的?!?董海英說,區農業農村局舉全局之力全力做好小麥管理技術支撐、農資市場監督與服務工作,深入推進“科技壯苗”行動,監測全區小麥苗情、墑情、病蟲草情,先后制定了小麥冬前、越冬、早春、寒潮應急預案,印發技術明白紙、發微信、村中大喇叭喊話等方式織密技術服務網。技術人員常態化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指導農民開展針對性地管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難題。
天道酬勤,科技賦能。在小麥返青、起身拔節、抽穗揚花、孕粒灌漿等各個關鍵環節,都有措施跟上,苗情轉化非常好。由于管理措施環環緊扣,也贏得了夏糧生產回旋空間。
“董老師,今天都20號了,地里還濕得狠,找機器隨便旋一下,只管把種子種地里再說,你看中不中?” 去年10月20日一大早,羅王鄉一位農民給董海英打電話。
“不中,你們那里土質粘,現在整地,會形成大、小坷垃,種子下地深淺不均勻,如果種子落在坷垃下面 ,很可能會出不來苗,即使出來,也是小黃苗?!倍S⒔o他分析得有理有據,“晚播的話,要選擇適應性強的品種,播量適當增加一些。11月上旬之后,播量可以增加到40—45斤,走獨桿栽培之路;底肥除了三元復合肥之外,最好每畝再補充1—2斤的硫酸鋅和半斤到一斤的硼砂,另外再加上10來斤尿素,土壤濕度大,秸稈腐熟的速度會快一些,對土壤中的速效氮的吸收會多一些,避免小麥苗出現發黃現象。”
小麥不收,管理不停。董海英帶領農技人員白天在田間地頭搞調查、做指導、開展技術服務,晚上加班整理材料、總結經驗、制定措施,將全區345個村一村一方案落到實處,給農民科學播種提供技術支撐。全區60多名小麥技術人員分區分類精準指導;鄉村級干部、種糧戶汗灑麥田,守護糧倉。
察苗情。在早春麥田管理時,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分類管理”的原則,要看天、看地、看苗、看墑、看草、看病蟲,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以上、小麥開始返青時,對麥田開展針對性地管理。去年11月以來,祥符區有效降雨量不足8毫米,且風頻、風大,土壤散墑快,孕穗水或抽穗水必須提前澆。農技人員在全方位指導、督促農民開展以抗旱澆水、“一噴三防”為中心的麥田管理工作,這是今年小麥豐收的又一有利條件。
“政府重視、技術指導、糧農操心,去年盡管麥播期偏晚,冬前苗情偏弱,開局不利,但科學管理、轉化快,為再獲豐收打下了基礎?!倍S⒄f。
“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不見收成;如今,在屋里就能實時管理麥田,收成喜人,良種加良法,省心又省力。”智慧農業種糧大戶李乾足不出戶,就能為3000畝麥地噴灌澆水。
地還是那塊地,田已不是那片田。祥符區積極構建覆蓋區、鄉、村三級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體系,形成以區帶鄉、以鄉帶戶的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示范、推介新渠道,篩選、引進適宜當地種植的主推品種,提高全區夏糧產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種在地里是莊稼,收到家里是糧食。時下,祥符區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組織5300多臺農業機械投入麥收,使全區100.5萬畝小麥機收率穩定在99%以上,確保顆粒歸倉。
來源:中國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