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設有待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待加強
我國智慧農業還處于初級階段,智慧農業相關制度并不完善。在智慧農業體系建設方面,我國關于農業數據的立法尚未完善,農業數據標準尚未制定,農業數據產權的定義、農業數據共享機制和農業數據監管機制尚未明確界定。根據2019年《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我國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處于初級階段,農業數據資源分散,天空一體化獲取能力較弱,覆蓋率較低,數據無法有效結合,無法進一步挖掘農業數據的價值,這已成為我國數字化建設的突出弱點。與此同時,由于智能農業技術不強,研究成果轉化能力有限,我國沒有明確的智能農業發展規劃和農業科研實施規范。寬帶服務性能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不能滿足農業的高速需求和高速通信速度。截至2020年12月,全國4G行政村覆蓋率已超過99%。
然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的山區和丘陵地區,網絡只覆蓋村委會,村民和農業公園覆蓋率不足,導致網絡速度有限。空間設施的能力尚未完全釋放。農業機械北斗導航已廣泛應用于農田生產領域,但尚未惠及小農戶。此外,缺乏專業的智能農業數據應用平臺,農業相關物聯網平臺少,農業數據采集設備不足,限制了農民在使用信息方面監控作物生長的比例。
區域集群發展尚未形成,軟硬件技術適應性差。
由于中國智能農業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各地區尚未形成協調發展。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北、南氣候差異大,各地智能農業相關技術的R&D停留在一定環節。針對土地規模差異和種植養殖差異的R&D尚未適應的智能農業技術,需求導向的創新機制尚未實現。歐盟各地區的數字創新中心和能力中心是基于歐盟各地區生產條件相適應的智能農業技術。
至于智能農業軟硬件設施,中國部分可以達到或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如大疆植保無人機、農機北斗導航等技術、垂直植物工廠和大型園藝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關鍵核心技術仍然依賴于進口,處于瓶頸狀態,如高端農業傳感器、生命信息感知設備、動植物生長模型等。從智能農業技術的整體角度來看,中國也發展了10~15年。此外,基于國外研發的智能農業技術體系還不強,導致這些技術在國內的適用性。
智慧農業開源平臺缺失,智慧農業計劃定制化。
各地投入和對智能農業缺乏了解,導致我國智能農業平臺重復建設水平低,缺乏智能農業開源平臺。智能農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資,以確保其順利通過早期發展階段,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獲得其可以提供的潛在利益。此外,通過開源平臺和數據的有效整合,結合現實的智能農業設備基礎,智能農業的數據取向可以形成個性化、定制化的智能農業方案。
根據《2021年全國域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報告,2020年全國縣域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金融投資20.2%的縣域基本沒有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投資,25.3%的縣域金融投資不足10萬元,18.5%的縣域金融投資超過100萬元。每個縣都需要有限的資金來考慮各種信息產業的信息化發展,導致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嚴重不足。同時,雖然各地區都重視智能農業平臺的建設,但由于資金問題,只實現了相對簡單的功能,未能考慮到后期的持續維護和升級,平臺沒有增長,未能進一步發展為開源平臺,未能實現定制的智能農業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