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增加了,蝸牛也多了,今年的收益鐵定差不了。”12日,在東麗區無瑕街道信泰農業園,馮秋霞指著新建的蝸牛養殖棚高興地說,“養殖蝸牛,是一個致富的好產業,這條路我走對了。”
像馮秋霞一樣的特色養殖戶是東麗區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東麗區瞄準高效農業,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在“新”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出效益,不僅使傳統種植養殖業煥發出新活力,也拓寬了農民致富的道路。
小蝸牛爬出致富路
戴上頭燈、穿上鞋套……12日傍晚,馮秋霞掀開蝸牛養殖棚門簾一角,溫暖的潮氣撲面而來,一個個方形的養殖池中,密密麻麻幾乎雞蛋般大的蝸牛正在“用餐”,發出了“嚓嚓嚓”的聲音。
馮秋霞飼養的蝸牛叫白玉蝸牛,富含鈣質的蝸牛殼,可以作為飼料的原料;蝸牛肉味道鮮美,高蛋白、低脂肪;蝸牛黏液是化妝品的原料;蝸牛糞便是較好的有機肥……用馮秋霞的話說,“白玉蝸牛渾身是寶”。
近年來,東麗區把發展現代特色種植養殖產業作為引領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2019年,看準白玉蝸牛的市場發展前景的馮秋霞,萌生了養殖蝸牛的想法,專門去湖北一家蝸牛養殖基地學習養殖技術。“由于南北方養殖環境溫濕度存在明顯差異,用照搬照抄學到的技術去養殖,顯然不行。”學成歸來的馮秋霞剛一著手就碰了壁。
“養殖土溫度低于18℃,蝸牛就不能正常產卵了。”經過區農業農村委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馮秋霞摸索出了一套從測量到控制溫濕度的辦法。她在蝸牛養殖棚的墻壁上每隔3米掛個濕度計,每個養殖池中再插一個溫度計。每天天剛蒙蒙亮,她來到蝸牛養殖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個兒查看溫濕度計的度數。
“夏天用空調,冬天鋪地暖,溫度好解決,關鍵是濕度。”馮秋霞指著大棚的頂部掛著的塑料膜說,“這就是增加濕度的‘秘密武器’。”說著,她拿起地上的噴霧槍,對著塑料膜噴射起來,白霧在塑料膜上凝結成小水珠,養殖棚頓時變得悶熱起來。
在馮秋霞的精心照料下,蝸牛數量逐月增加,養殖棚的數量也從原來的4個增加到12個。馮秋霞說,他們的蝸牛養殖基地已發展成為目前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特種養殖基地,“蝸牛種牛已達到200萬只,單是去年一年銷售額就超過了500萬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馮秋霞成立了百盛安(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幾年時間把蝸牛養殖、銷售各個環節全部暢通,帶領附近農戶一起養殖致富。養蝸牛能賺錢嗎?每每遇到農戶們的疑問,馮秋霞都會給他們算一筆賬:一組蝸牛2000只,每年至少產4次卵,每次產卵大約會帶來4萬元的收入,一年就是16萬元。為了進一步打消農戶們的顧慮,馮秋霞手把手教技術,還承諾統購統銷。大家吃了“定心丸”,紛紛加入養殖蝸牛的隊伍。目前,馮秋霞帶動發展了100余戶農戶。
“下一步,在區農業農村委的支持下,我與合作的農戶準備擴大規模,發力深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繼續把蝸牛產業做大做強。”馮秋霞談到未來的發展,自信滿滿。
瓶中蘑菇開出幸福花
不僅是養殖業,在種植方面,東麗區把發展適銷對路的高效農業作為目標,把農業龍頭企業做強,把優質農產品分量做重,助力農民增收。
走進位于東麗湖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便見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在這里,每天都會有約15噸真姬菇經過分揀、包裝、裝箱發往全國各地。
在德盛菌業公司的瓶栽真姬菇培養房中,縷縷白霧繚繞,排排貨架矗立,上面整齊地放滿了一瓶瓶身體潔白、個頭修長的白玉菇。“真姬菇栽培品種有兩個品系,淺灰色品系稱為蟹味菇,純白色品系稱為白玉菇。”總經理伊格禧饒有興致地說,蘑菇在生長過程中,控制溫濕度是關鍵,他的智能化生產車間,都是由計算機系統自動調控。
德盛菌業的生產車間全套自動化、智能化,高速傳送帶連接著每個車間。“多虧政府的好政策和技術支持,幫我規劃建設廠房。”伊格禧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公司全部實現了綠色生產。”
培養基是真姬菇生長的土壤。來到培養基配料車間,伊格禧指著一臺大型的攪拌機器說:“咱們的培養基原材料是豆稈、玉米芯、木屑、麥麩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按照配比混合后,利用現代生物科技讓其充分發酵,栽培后的廢料還是優質有機肥。”
將培養基裝入瓶中后,要進行高溫高壓滅菌,然后接種。“滅菌溫度有126℃,特別是真姬菇的接種車間,對衛生要求非常高,比醫院手術室還嚴格。”伊格禧表示,基地用工業化模式生產農產品,采用空氣凈化技術,將作物生長環境與病菌、蟲害隔離,從源頭上避免了病蟲害的侵害,杜絕使用農藥,確保食品安全。“一株真姬菇從接種到菌絲培育,再到搔菌、育菇及最后的采收,整個過程需110天的時間。”
搭上了政策的快車,伊格禧的蘑菇事業越做越大,但他致富不忘鄉鄰。伊格禧每年都會向相關企業和種植戶選育推廣優質品種,去年帶動20家企業、10余戶種植戶發展蘑菇種植業。“我們和各大高等院校聯合研發、培育新品種,品種好,栽培出的蘑菇口感就好,市場認可度就高,種植戶的收益就高。”伊格禧說,希望帶動村民一起,好好研究這個產業,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滿足市場需求。
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眼下,東麗區正實施精深農產品加工升級工程,依托綠色蔬菜產業基地、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開展凈菜加工、深加工及配送業務。
未來五年,東麗區將對照北部產業融合示范區、南部生態文化示范區以及西部高效農業示范區的空間格局,科學統籌各片區發展定位,凸顯個性化與特色,擴大西紅柿、食用菌、葡萄生態種植面積,培育數字農業、體驗農業、生態農業、電商農業、創意農業、定制農業等新型業態,增加農民收入。
同時,東麗區還加快推進農業品牌振興實施方案,按照全產業鏈建設思路,通過改良種植技術、豐富種植品類、改善設施條件,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支持農產品進行二次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植入、深挖特色農業中文化、旅游元素,打造多元文化展示、活動空間,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