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調雨順,這句話對農業生產來說是切實的需求,為了掌握更為明晰的當地氣候變化數據,不少農民都想升級下對當地氣候變化的掌握力度,氣象環境監測系統自然就是首選了,能監測哪些參數呢?能滿足指導作物種植的需求嗎?
農田氣象環境監測由氣象傳感器、電源系統、物聯網遠程管理平臺和立桿四部分組成,集采集、存儲、傳輸和管理于一體的物聯網系統,可以做到不需要人員值守,自動實時監控記錄氣象每一分鐘的變化,將監測結果數據傳輸到物聯網管理后臺,管理人員能遠程查看、分析管理,以此指導安排農業活動,適宜氣候變化情況。可檢測的參數有:
二氧化碳:作為空氣的組分之一,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理論上,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生長速度越快;
氣壓:指的是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其變化與海拔高度、溫度相關,與天氣變化有密切關系;
雨量:以mm為單位,氣象環境監測系統中取小數點后一位,降水量多少與土壤濕度直接相關,水分對于植物生長的作用不多贅述;
風速:風速越大,風力等級越高,風的破壞性越大,是氣候學研究的主要參數;
風向:風吹來的方向,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對于農作物而言,風力過大會造成農作物倒伏減產,尤其是在小麥、玉米灌漿成熟期;
光照度: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原料,與二氧化碳滿足光合作用進行,光照度除了進行光合作用之外,水果的甜度也受到光照時長影響,通常光照時間越長、溫差越大,甜度越高,比如哈密瓜;
空氣溫濕度:空氣的相對溫度和濕度,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空氣潮濕,對植物氣孔的閉合、大氣蒸騰作用及病菌生長有直接影響,濕度過大或過小都會造成植物光合作用減慢甚至停止,也就是長勢放緩;
土壤溫濕度:也就是土壤含水量,是植物生長的根本。而溫度過低會造成植物根系呼吸降低,生長緩慢甚至是凍死;
PM2.5/PM10:指的是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 PM10)和細顆粒物(PM2.5),是農業耕作土壤塵的重要來源;
通過氣象環境監測系統的數據分析和判斷,可以有效避免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農業生產提供全面的生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