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農每天勞動時間減少2小時,桑園每畝年均增效約950元;家蠶全齡飼養成活率大幅提升;病蟲害發生率顯著下降;桑葉質量產量不斷增長……
這是來賓市在蠶桑主產區——忻城縣推廣應用“5+1”蠶桑產業提質增效技術創新模式結出的碩果。科技賦能,正推動桂中大地傳統蠶桑產業煥發生機,成為助農增收的有力引擎。
據介紹,“5+1”模式是由來賓市農業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來賓分院)主導推廣,通過集成應用5項關鍵技術創新(即建設高產優質桑園、推廣人工飼料育小蠶、改善大蠶桑葉育環境及規范操作、開展蠶桑病蟲害綠色防控、實行機械化作業),構建1支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團隊。
在該模式引領下,全市桑園管理既出彩又高效。如在引進“桂桑5號”“桂桑6號”等耐旱高產良種基礎上,強化病蟲害綠色防控、地膜覆蓋以及精細化管理等配套技術,桑園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今年上半年,忻城縣桑葉產量增長6.8%,桑螟、桑尺蠖等病蟲害發生率下降9.6%,為家蠶飼養提供了穩定優質的桑葉保障。“現在我們采用綠色防控技術和科技管理桑園,既省時省力,又環保高效。”當地蠶農紛紛點贊。
除此之外,人工飼料育小蠶技術的推廣,也讓養蠶省事省力。位于忻城縣安東鄉的廣西中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銀紅艷對此感觸頗深:“以前養蠶要看天吃飯,現在采用人工飼料育小蠶技術,再也不愁桑葉不足和天氣影響產量問題,共育小蠶省時又省力!”
數據顯示,該技術使家蠶全齡飼養成活率從72.4%躍升至87.1%,張種產繭量增加7.6%~7.8%;古蓬、紅渡、安東等地建立高標準家蠶飼料育基地,實現規模化應用突破。
在機械化作業環節,“5+1”模式優勢更為明顯。通過引進“桂蠶8號”等優良家蠶品種,并應用正壓式水簾空調控溫控濕機精準調控蠶房環境,將家蠶病害發生率有效控制在0.8%的低水平,實現節本增效12%。同時,推廣膠粘式方格蔟及便利型摘繭機后,蠶農每天勞動時間減少2小時,桑園每畝年均增效約950元。
在高效模式落地生根的背后,離不開強大的科技團隊保駕護航。自2022年起,來賓市農科院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4家高校(科研單位)的10位專家,組成國家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團(忻城團),深入生產一線進行技術推廣。截至目前,特派團累計在忻城縣12個鄉鎮開展技術培訓40余期,培訓蠶農超3000人次,培育鄉土技術人才60多名。
“我們不僅帶來新技術,還通過建立示范基地、舉辦培訓班等形式,手把手教蠶農科學養蠶。”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來賓綜合試驗站站長、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廣西忻城團蠶桑產業組組長、來賓市農科院副院長羅平介紹說。
“科技賦能和創新模式,是推動來賓蠶桑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來賓市農科院院長馮斌表示,“5+1”模式的推廣應用,不僅促進了蠶桑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更帶來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
當前,隨著三江口(忻城)繭絲綢產業園的推進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獲批創建,來賓市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下一步,我市將依托這些平臺,在更大范圍推廣應用“5+1”等新技術和新模式,持續深化科技賦能,推動蠶桑產業向高附加值領域延伸,為鄉村全面振興描繪更加絢麗的畫卷。(來賓日報 記者 陳 霞 通訊員 玉彩綠 莫優想)
來源:來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