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智慧農業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正逐漸走進現實,深刻變革傳統農業模式,顯著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智慧農業讓生產作業更智能。在種植領域,物聯網技術大顯身手。土壤濕度傳感器時刻監測土壤墑情,當濕度低于作物生長適宜范圍,自動灌溉系統便立即啟動,精準補水,避免水資源浪費。比如金川區的智慧灌溉系統,幫助基地小麥畝均節水 45% - 60%,比常規節水灌溉節水 15.9%。在施肥方面,借助土壤養分檢測儀,清楚了解土壤肥力狀況,依據作物不同生長階段需求,智能施肥設備將養分精準送達作物根部,既保障作物茁壯成長,又防止肥料濫用對土壤和環境造成破壞。在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將臺村的智能水肥一體化日光溫室里,就能將養分精準輸送到每一株蔬菜。自動化設備也在大量投入使用,降低人力依賴。在一些蔬菜種植基地,農戶通過手機操作卷簾機開關,調節大棚光照與溫度。在莊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手機 App 在線操作溫室卷簾、通風等設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讓農事操作更便捷、精準。
農產品質量安全至關重要,智慧農業通過構建溯源系統來保障。從種子、化肥等農資采購,到播種、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再到收獲、加工、銷售,農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信息都被詳細記錄并存儲。消費者通過掃描產品二維碼,就能查詢農產品的產地、種植者、施肥用藥情況、采摘時間、檢測報告等信息,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追溯。這種透明化的質量展示,增強消費者信任,倒逼生產者規范生產流程,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智慧農業為農業生產管理帶來科學決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整合氣象數據、土壤狀況、作物生長周期、市場供需等海量信息,并進行深度分析。比如,通過分析多年氣象數據與作物產量關系,預測不同天氣條件下適宜的種植品種與播種時間;依據土壤養分數據與作物需肥規律,制定精準施肥方案。在農業資源管理上,智能設施與互聯網結合,用于農業測土配方、換季作業計劃以及農場生產資料管理等,提升管理效能,讓資源利用更高效。
在市場拓展方面,互聯網打破傳統農業市場時空限制。電商平臺為農產品銷售開辟新渠道,農戶和農業企業可直接面向全國乃至全球消費者銷售產品,減少中間環節,增加利潤空間。社交媒體也成為農產品宣傳推廣有力工具,通過生動圖文、視頻展示農產品特色與種植養殖過程,吸引消費者關注購買。同時,線上平臺實時監測和傳遞農資采購和農產品流通數據,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助力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計劃,生產適銷對路產品。
智慧農業并非高深莫測,它通過在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融入先進技術,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質量、拓展市場空間,為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讓傳統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