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種地就像點外賣,播啥種、施啥肥,聯合黨委派來的服務隊全給辦到位。”在山東省肥城市安駕莊鎮蔡顏子村的地頭,種糧大戶汪龍通過手機App查看農機作業數據,“去年1400畝地每畝多收200斤,擱以前想都不敢想!”
這是肥城以聯合黨委為紐帶,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跨越的縮影。當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觸及產量和效益的“天花板”,肥城給出的破題之策是:讓黨旗插在田間地頭。
2023年,一場“田埂上的黨委會”拉開了變革序幕:由肥城市委副書記擔任黨委書記的汶陽田聯合黨委正式成立,將4個鎮的25萬畝耕地連成“一塊田”,整合市屬國企、科研院所、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方力量,打破鎮域界限,統籌各方資源。
從“單打獨斗”到“握指成拳”,肥城市以聯合黨委為核心,聯資源、聯產業、聯服務,不僅破解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的難題,更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數字驅動、品牌增值”的農業現代化新路。
“過去鎮與鎮之間各自為戰,現在聯合黨委像條紅紐帶,把碎片化的資源擰成了一股繩。”肥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繼榮說。目前,汶陽田區域已實現土地流轉18萬畝,流轉率高達72%。
如何讓規模經營釋放最大效益?聯合黨委創新推出的“國企助力、供銷社托管、村集體自營、專業大戶委托”四種模式,如同四駕馬車拉動農業轉型。
以數字技術、科技手段助力農業生產,2024年,肥城市開發建設“肥城市數字農業大數據平臺”,把四類服務主體的資源和需求匯集到這個平臺上,統籌市域范圍內的資源要素,運用數字化、可視化、便捷化的手段,精準匹配各類主體的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在汶陽田核心示范區,無人駕駛的農機、立在田間的農情監測傳感器、數字化終端平臺,構成智慧農業圖景。“為實現農機作業的全程掌握和統一調配,我們還開發了‘肥城滴滴農機’手機App,研究制定激勵政策,鼓勵大型農機安裝北斗導航和GPS定位系統,提高作業的精細程度,實現作業需求與農機的實時匹配和數字平臺監管調度。”汶陽田為農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洪閣說。
更令人稱奇的是“汶陽田一塊田”運營機制。“我們把整個汶陽田當作一個大農場來管理,耕、種、管、收全鏈條統配資源。”山東汶陽田為農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偉說。如今,汶陽田區域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率達100%,全程托管率超75%,每畝節本增效250元以上。(大眾日報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宗玉 肖明媛)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