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翠花走千村》欄目記者走進蛟河市黃松甸鎮,探尋當地蓬勃發展的食用菌產業。
黃松甸鎮地處長白山余脈,森林覆蓋率達91%,屬亞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地勢高寒,晝夜溫差大,形成了食用菌生長的天然“溫室”,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基礎。
如今,食用菌產業已成為黃松甸鎮的支柱產業,帶動一方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黃松甸鎮南頂子村,菌香撲面而來。靈芝種植大戶張慶康說,20多年前,他試種的800段靈芝一舉成功,此后更是不斷鉆研技術、擴大規模。2013年,蛟河市黃松甸康之園靈芝專業合作社成立,如今已發展成年產靈芝10余萬公斤、孢子粉7.5萬公斤,年收益超百萬元的產業龍頭。在張慶康的帶動下,80%的村民投身靈芝產業,從種植培育到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逐步成型,人均年增收達兩萬余元,讓小小靈芝真正成為村民的“致富金疙瘩”。
“像張慶康這樣的種植大戶,在我們村有10余戶。”南頂子村黨支部書記朱建偉對記者說,村里自1990年起,便開始種植木耳、靈芝。多年來,以“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2013年成立的韋東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曾遭遇菌種退化、抗病率低等難題。面對困境,合作社積極與省農科院展開合作,共同開展新品種試種工作,通過科研力量攻克技術難關,并于2024年在南頂子村建設靈芝大棚30棟,年純收入14萬余元,80%以上的村民從事食用菌種植。為助力村民致富,針對缺資金的農戶,村里協調申請小額無息貸款;針對缺技術的農戶,黨員和村干部帶頭開展技術幫扶,推動產業發展與村民增收。
黃松甸鎮三合村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良好,種植大戶郭奉軍是產業發展的縮影。他從小規模起步,克服技術與銷售難題,經培訓掌握先進技術、拓寬銷路,如今種植基地規模初顯。在核心種植區內,三個標準化大棚整齊排列,棚內共計培育18萬袋優質木耳,預計今年收入20余萬元。
“為了推動產業進步,村里積極協調資源,邀請專家開展技術培訓,組織種植戶交流經驗。同時還主動對接市場,通過經紀人、訂單等方式,幫助大家把食用菌賣出去。”三合村黨支部書記曹維生說,在黨支部的引領下,三合村于2011年成立了蛟河市黃松甸鎮三合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生產車間+農戶”運作模式,成立的三合村菌包加工廠投產后成效顯著。
走進菌包廠,60多名工人在流水線上有序工作,篩料、攪拌、裝袋、滅菌、冷卻、接菌等環節有條不紊。“今年我們廠接到了很多黑木耳菌包訂單,從年前就開始緊鑼密鼓地生產,現在日生產能力達到10萬個菌包。村民可以直接訂購菌包,還可以帶料加工?!本a車間負責人介紹。據了解,三合村菌包廠總投資712萬元,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設半自動生產線3條。2024年,生產靈芝12.3萬段、春秋耳300萬袋,實現營收63萬元,為村集體增收20.2萬元,帶動就業100余人。
近年來,黃松甸鎮立足資源稟賦,以特色產業為抓手,通過創新驅動、品牌引領、三產融合,走出了一條以黑木耳、靈芝種植為主導,多元產業協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目前,全鎮95%以上的居民從事食用菌產業,95%以上的經濟收入來自食用菌產業。2025年,黃松甸鎮計劃種植黑木耳1.26億袋,同比增長22.71%;計劃種植靈芝124.4萬段,同比增長24%。
為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他們還積極打造品牌,“黃松甸黑木耳”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與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黃松甸靈芝”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與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同時,大力發展電商,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將黃松甸的食用菌推向全國市場。如今,黃松甸鎮的食用菌產業正不斷發展壯大,食用菌正成為撐起鄉村振興的大產業,帶動當地百姓走上致富之路。(吉林日報記者 畢瑋琳)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