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口少、土地閑、產業空的“空心村”現象,是鄉村振興面臨的一道題。鐵西區彰驛站街道樸坨子村,也曾面臨“空心”之困:700余戶人家近半是空巢老人,年輕人出走,土地沉寂。
如今,這里已是遠近聞名的“實心村”,鋪展著產業興、鄉村美、村民富的田園圖景。
產業實 四季采摘不斷捻
5月臨近,樸坨子村藍莓大棚里,個大又飽滿的藍莓果綴滿枝頭,表面裹著均勻的白霜。“千萬別擦掉!這是藍莓自己分泌的果粉,可不是農藥。”大棚的主人聞艷峰給記者科普,“果粉越完整,藍莓越新鮮,口感和營養才越好!”
聞艷峰正在為“五一”假期作準備。他說:“不少人預約要過來采摘,點名要咱家‘優瑞卡’和‘L25’品種,甜度高、果粒大……”去年僅是迎接采摘客人,就為他帶來7萬多元的收益。
在樸坨子村,130余棟現代化大棚整齊排列。“油桃和藍莓已經掛果,鐵皮柿子也進入成熟期。”村黨支部書記李福崑帶著記者邊走邊看邊介紹,過了“五一”假期,蘋果、桑葚、雞心果等特色水果就該輪番登場了,再搭配上荷蘭豆、菜筍等綠色蔬菜,一年到頭“不斷捻”。
“四季有果”的采摘產業鏈,讓樸坨子村年吸引游客超萬人,人氣又帶來了財富。如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2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4萬余元,設施農業收入占總收入近七成。
人才實 能人懷才返鄉來
采摘熱又激活了鄉村旅游。隨著“五一”假期臨近,樸坨子村緊鑼密鼓籌備迎客:垂釣池邊新添了遮陽傘,梨園里增設了休憩長椅,田間地頭豎起了采摘導覽牌。
“城里人進棚采摘完,還愛上戶外燒烤區野炊,再上魚塘釣魚,經常待上一整天。”村里的致富能手張忠鳳,正在調試新購入的智能澆灌設備。他承包的100余畝采摘園,去年帶動25戶村民戶均增收3萬元。
村里有了人氣,客商愿意來投資。這幾年,農家樂、民宿等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村民特別是年輕的“新農人”,也紛紛返鄉創業。還有種植大戶鄒金秋,棚里的菜筍、有機菜花通過電商平臺直供商超,供不應求;懂技術的聞艷峰采用“棚內種植+棚頂光伏”模式,5畝試驗田的年收益突破20萬元……
“你看現在人氣旺,以前可留不住這些年輕人,全村700余戶人家近半是空巢老人。”村干部感慨著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給村子帶來的變化。
治理實 鄉村自治顯動能
產業興,鄉村富,腰包鼓。借著鐵西區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在彰驛站街道帶領下,有經濟實力的樸坨子村又“自選動作”,創新采用了“政府補+集體出+村民籌”模式,提出“投工投勞共建和美鄉村”的提議,得到村民熱烈響應。
走進樸坨子村,3000多米長的仿古圍墻蜿蜒如帶,14公里石板路串聯起家家戶戶,500余盞太陽能路燈照亮夜晚村路,曾經的臭水溝變身荷花池,危舊房改造的10余座民宿小院錯落有致……彰驛站街道城管辦負責人薛文博介紹,這幾年樸坨子村整合各方建設資金進行了村莊綠化、亮化、硬化等基礎設施改造與環境整治,不僅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環境,更充分調動村民共商共建共享美麗家園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鐵西區農業農村局在全區44個涉農行政村,啟動自來水入戶、室內水沖廁所等工程,通過“政府引導+村民自治+市場參與”,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
發展變化凸顯“實”的意義:實打實的產業、實心眼的人才、實打實的共建,才能讓鄉村真正“實”起來、活起來、美起來。(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葉青)
來源:沈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