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賀州市平桂區迎來一場強降雨,平桂區沙田鎮道西村福稻天下糧食產業示范區舉行插秧技能“大比武”活動。
不遠處的另一塊田野上,5臺插秧機也在你追我逐,精準地將秧苗整齊植入水田,快而準——讓群眾直觀感受現代農業的高效。
產業示范區負責人劉良鵬介紹,趁著雨水降臨,他們出動2臺旋耕機、5臺插秧機在同時作業,計劃用5天時間全部完成1300畝水稻插秧作業,春耕機械化率達97%以上。
在廣闊的田野上,一場春雨中的插秧“大比武”與現代農機轟鳴聲交織成一幅頗具張力的圖景:一邊是彎腰勞作的農民在泥水中競速,傳承著延續千年的農耕技藝;另一邊是插秧機精準作業,以數字技術重構農業生產邏輯。這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不僅折射出農業現代化轉型的深層變革,更揭示了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技術賦能”與“人文傳承”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記者走進平桂區黃田鎮里寧村浩浩家庭農場,一塊宣傳板特別醒目:無人機飛防施肥、鮮食甘薯提質增效生產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服務內容琳瑯滿目。在宣傳板的前方建有6個育秧大棚,停放著數臺犁田機和播種機等新型農機設備。
據農場負責人莫積民介紹,育苗大棚裝有控溫和噴灌系統,育出的秧苗壯實且利于機械化插秧,今年培育的水稻秧苗可滿足1200畝左右的種植需求。
在沙田鎮道石村,技術員把剛從浩浩農場運送的秧苗分別裝上兩臺插秧機。伴隨著機聲隆隆,農機手駕駛著自動插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株株的秧苗整齊劃一地“扎根”水田。幾個來回,一塊稻田就插滿了秧苗。
“以前人工插秧,一人一天最多插1畝;現在使用機械插秧,一臺機器一天可以插80畝左右。”莫積民說,插好秧后,他們的農機手將會用植保無人機來進行施肥等田間管理,將有效地提高春耕生產效率。
當前,平桂區進入春耕關鍵期,通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建設,智能化農業機械運用,以及專業農技人員在耕作、管理和技術上的支持,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注入新動能。
平桂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志偉介紹,今年平桂區將播種水稻11.275萬畝,水稻種植綜合機械化率達73%。平桂區選擇在農機轟鳴的田間舉辦傳統插秧比賽。這種“競技性農耕儀式”絕非簡單的懷舊表演,而是蘊含著雙重文化價值:對年輕一代而言,泥水中的勞作體驗建立起與土地的情感聯結,理解“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深刻內涵;對農業社區來說,插秧技藝的比拼強化了集體記憶,使“精耕細作”“順應農時”等傳統智慧得以延續。
據介紹,之前因為干旱,全區水稻插秧稍慢一些,現在降雨后,各地均在加快早稻插秧進度,盡快完成早稻插秧工作。
在人類農耕文明史上,每一次生產工具革新都推動文明形態躍升。當數字技術注入古老的稻田,當年輕人在智能農機操作屏與傳統秧苗之間找到連接點,一幅技術賦能與人文傳承共生的現代農業圖景正徐徐展開。(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王克礎 通訊員 陶勝平 林瑞 )
來源: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