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四月,機械轟鳴聲劃破于家務集體林場的寧靜。在棗林村南側255畝退林還耕地上,裹著草木灰的土豆種搭乘智能播種機扎進沃土,滴灌管網如毛細血管般在覆膜下延伸,一場科技與生態交融的春耕實踐正在上演。
走進連片規整的田壟,工人們正將裹著草木灰的土豆種均勻播撒。“利用農業科技知識,再加上傳統種植方法,能讓畝產增加15%左右。”林場技術負責人陳學永托起一粒包裹灰褐色“護甲”的種薯解釋道,草木灰不僅提供鉀元素增強抗病性,其堿性特質還可抑制地下害蟲,配合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較傳統種植節水40%、減藥60%,預計首批土豆6月下旬即可搶鮮上市。
田壟向西延伸,林間卻是另一番景象——蒼術、黃精等藥材在喬木蔭蔽下舒展枝葉。這種“上層林木固碳釋氧、中層藥材道地生長”的立體模式,大大增加每畝林地的綜合收益。2024年林場已擴展林藥種植至800畝,蒼術等道地藥材訂單排至2026年,與林下辣椒、甘藍等綠色蔬菜形成“長短期結合”的種植矩陣。
于家務集體林場構建的“退林還耕集約化種植+林下經濟復合經營”體系,使1600畝土地化身“綠色銀行”:洋蔥、大蔥等蔬菜年產值超70萬元,林禽養殖帶動近10戶村民增收,生態養護崗位吸納周邊60余名勞動力就業。
“我們要讓每片林子都變成‘生態存折’。”于家務回族鄉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同步推進林果深加工、森林研學等三產融合項目,讓林下生金、生態生金。(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 田兆玉)
來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