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大棚作為傳統農業設施,在保障農作物生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傳統薄膜大棚已難以滿足高效、智能、精準化的農業生產需求。因此,將薄膜大棚改造成智能溫室,成為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一、明確改造目標與需求
在改造薄膜大棚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改造的目標和需求。這包括確定溫室的主要功能、種植的作物類型、預期的產量和品質等。例如,若以種植蔬菜為主,則需關注溫室的保溫性能、光照條件、通風換氣能力等;若以種植花卉為主,則需更注重溫室的濕度控制、光照均勻性等。明確目標與需求后,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改造方案和智能化設備。
二、選擇適宜的溫室類型
根據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地形地勢及資金預算情況,選擇適宜的溫室類型。薄膜大棚雖然成本低廉,但保溫性能、抗風載雪載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在改造過程中,可以考慮將薄膜更換為更堅固耐用的材料,如陽光板或玻璃,以提高溫室的保溫性能和抗災能力。同時,根據實際需求,確定溫室的跨度、高度和長度等尺寸參數。
三、智能化設備的選型與安裝
智能溫室的核心在于智能薄膜連棟大棚監控系統的選型與安裝。系統包括環境監測系統、設備管控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以及可視化管理系統等。
1. 環境監測系統:由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土壤溫濕度等傳感器組成,負責24小時在線實時采集環境參數,并同步上傳到云平臺。
2. 設備管控系統:控制室內的風機、水簾、遮陽電機、卷膜電機等設備,實現智能控制。管理者可通過手機端的云平臺,設定好管理策略,如室溫高到多少度時開始通風、低到多少度時開始增溫等,系統即可自動執行,無須人工干預。
3. 水肥一體化系統:建立水肥一體化設備,根據傳感器采集的土壤濕度、養分等參數,實現對作物的精準施肥和灌溉。這不僅可以提高水肥利用率,還能減少環境污染。
4. 可視化管理系統:通過網絡攝像頭、LED大屏等設備,管理者可在辦公室遠程登錄到云平臺上,隨時查看溫室環境參數、作物生長情況等,并對溫室內部環境的實時監控,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
四、綜合配套技術的應用
在改造智能溫室的過程中,還可以結合一些綜合配套技術,以提高溫室的綜合效益。
1. 智能溫室支撐技術:采用全鋼架龍骨作為支架,提高溫室的承載能力和抗風載雪載能力。同時,溫室的骨架結構應便于安裝和使用其他配套設施。
2. 灌溉技術:應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灌溉方式不僅節水效果好,還能減少土壤板結和鹽堿化等問題。
3. 防蟲網技術:在溫室通風口處安裝防蟲網,有效防止害蟲進入溫室,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性。
五、改造后的管理與維護
智能溫室改造完成后,還需要加強管理與維護工作。這包括定期檢查智能化設備的運行情況、及時更換損壞的部件、定期清理溫室內部環境等。同時,管理者應不斷學習新的農業技術和知識,以充分利用智能溫室的各項功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確保智能化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選型過程中,應選擇質量可靠、性能穩定的設備,避免因設備故障影響溫室的正常運行。
2. 加強溫室內部環境的監測和調控。通過實時監測溫室內部的環境參數,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為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
3. 注重智能化設備與人工管理的結合。雖然智能化設備能夠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但在某些情況下仍需人工進行輔助管理,如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作物的修剪等。
4. 不斷學習和更新農業技術。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的農業技術和設備不斷涌現。管理者應不斷學習新的技術和知識,以充分利用新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將薄膜大棚改造成智能溫室是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明確改造目標與需求、選擇適宜的溫室類型、智能化設備的選型與安裝、綜合配套技術的應用以及改造后的管理與維護等措施,可以成功將薄膜大棚改造為智能溫室,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全面、高效、智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