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智慧化大屏,實時變化的參數,科學清晰的圖表,遠程精準的操作……記者近日走進位于山東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萬畝國際糧食增產減損示范區,看這里助力春耕的科技新手段。
“現在屏幕上顯示紅色的位置就是缺水地塊,哪塊地需要澆水一目了然,方便我們通過數字化手段精準灌溉。”濟南城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蕾指著屏幕上“北1-3”地塊說,在下達灌溉指令之后,大田里的智能設備很快就會解決這一片區的缺水問題。
“智慧大腦”的數據收集得益于像“觸手”一樣的傳感器。在這萬畝農田間,500多臺(套)傳感器正實時收集空氣溫度、土壤濕度、風速風向等對農作物生長至關重要的信息。濟南城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管理部副主管王方介紹,這些傳感器的分布和精度都有講究,以土壤濕度舉例,傳感器分布在10公分、20公分和40公分三個不同的土層,以適應不同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從而做到精細化管理。
站在示范區內的小路放眼望去,田里的麥苗生機勃發,交織成一幅巨大的綠色畫布,綿延鋪陳。王方介紹,良種是保障小麥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示范區種植的主要是中麥578和魯研951兩個優質品種。同時,智慧化、精細化的管理也讓示范區的冬小麥能以繁育種子為標準進行種植,成熟時的收購價格會比普通小麥高不少。
記者注意到,田間鮮見人影,但有一臺帶輪子的銀色鋼架“大家伙”正在作業,每間隔幾十秒就向前移動幾寸。
王方帶記者走近觀察,只見這臺設備的鋼架主橫梁下等距懸掛許多根垂直噴頭,正淅淅瀝瀝向外噴灑水霧,十分細密,離近才能看清。她介紹,這臺設備是指針式噴灌機,它的灌溉方式就像下小雨一樣,用水量少,農作物還能“喝”飽水,灌溉效率和節水能力都能兼顧。
記者看到,這萬畝田間不僅裝備了指針式噴灌設備,平移式、卷盤式、地埋式噴灌以及淺埋式滴灌等設備一應俱全,這些大型設備還具備水肥一體化作業功能。工作人員只需從電腦或手機端發出指令,就能實現灌溉、追肥等作業,全程幾乎不需要人從事重體力勞動。
春灌是決定糧食增產減損的重要環節之一。記者了解到,當前示范區已完成智慧農業板塊建設,可實現全維度數字環境監測,所有設備的監測數據都能通過5G網絡匯總到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通過噴灌節水等技術的應用,示范區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了0.9。
目前,示范區的春耕如火如荼,在“智慧大腦”的指揮下,各類大型設備在田間對小麥進行追肥、返青水灌溉、雜草防治等管理。“有了智慧農業系統助力,運營這片萬畝農田,只需要兩人就夠了。”楊蕾說。(新華社記者 張昕怡)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