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覆膜機在旱塬上勾勒銀色軌跡,智能溫室里的櫻桃草莓即將迎來豐收,糧油新品種在春風中舒展嫩芽……3月26日,全省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推進會在天水市秦州區召開。
這場春日“科技盛宴”背后,是我省以中央一號文件為綱領,將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2025年,我省錨定糧播面積4000萬畝以上,產量1260萬噸以上年度目標,全力以赴穩面積、提單產、增產能,奮力打好春季農業生產第一仗。
旱作農業
讓黃土高原長出“科技糧倉”
春分剛過,走進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石徐村千畝頂凌覆膜基地,數臺新型覆膜機穿梭田間,銀白色地膜如流水般鋪展開來。“在智能輪式電動牽引平臺上安裝導航后,可以實現無人駕駛,最大偏差度精準不超過2公分,7個小時可以鋪20畝地。”正在操作覆膜機的酒泉鑄隴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員程志新介紹。
該示范點重點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核心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集成配套耐用加厚地膜、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秸稈還田、低水分機械粒收等高產栽培技術,提升單產水平。基地建成后,預計畝均增產20%以上,總產值增加20萬元以上。
我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70%的降雨集中在7、8、9三個月,70%的人口生活在旱作區。發展旱作農業,就是要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
通過幾十年的探索實踐,我省總結研發出以全膜雙壟溝播為核心的旱作農業技術,徹底改寫旱作農業“靠天吃飯”的歷史。這一技術的核心就是通過覆蓋抑蒸、膜面集雨、壟溝種植,同時配套秋覆膜、頂凌覆膜,實現有限降雨在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的重新分配,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了旱作區糧食生產的可控性和穩定性。
該技術自2004年推廣以來,掀起了一場旱作農業革命。推廣面積從最初的500萬畝、800萬畝一直到2010年首次超過1000萬畝,2013年后穩定在1500萬畝以上,覆蓋了我省中東部10個市(州)51個縣(區),受益農戶達到200萬戶。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26億畝,累計生產糧食1.22億噸。特別是2024年,旱作農業以占全省37.5%的糧播面積,生產出占比達全省糧食總產54%的糧食,使我省人均糧食占有量達527公斤,高于國家平均水平25.5公斤,實現了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的目標。
設施農業
智能溫室里的“四季經濟學”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農業新質生產力,科技要打頭陣。在天水鎮楊灣設施櫻桃示范基地,隨著粉白櫻桃花的陸續凋落,櫻桃進入了掛果期。“這個大棚占地10畝,有400多棵櫻桃樹,全靠這個智能柜一鍵操作,完成溫度、濕度、通風工作。”該基地8號棚負責人彥二娃告訴記者,不到一個月,這里的大櫻桃就全面上市了。
該基地建有連棟溫室12棟240畝,通過品種培優、智慧物聯網、智能溫控、果實套袋、水肥一體化、多防棚等技術,這些來自北緯34度的大櫻桃實現結果自由、錯峰上市、全年供應和效益提升。
我省大部分地區光熱資源富集,適宜發展設施農業,是國家布局的冬春淡季設施蔬菜生產保供基地之一。近幾年,以河西走廊戈壁農業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得到較快發展,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
目前,全省設施種植業面積208萬畝,設施蔬菜面積188萬畝,設施水果8.5萬畝,主要是河西地區的葡萄延后栽培和東部地區的設施櫻桃、設施油桃等。設施農業普遍收益好,畝收益在3萬元以上。
天水鎮楊灣設施櫻桃示范基地負責人焦玉中介紹,該基地秉承“產業聯農、機制帶農、增收致富”理念,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務工就業等多元化方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吸納富余勞動力120余人,戶年均增收超萬元。下一步,將推動秦州大櫻桃發生“智變”和“質變”,大力開發櫻桃酒、櫻桃果脯、櫻桃口紅等系列產品,實現從“鮮果經濟”到“全果利用”的價值躍升,拓寬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
與櫻桃基地相隔不遠的草莓小鎮,科技賦能的深度更令人驚嘆。該小鎮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草莓擴繁組培育苗中心,引進越王、瑞雪、香野等22個草莓新品種,繁育出了性狀優良的脫毒種苗,每年繁育160萬株優質種苗,銷往江蘇、遼寧、新疆等地,年產值達200余萬元。
草莓小鎮天水坤德農業有限公司園區總負責人張文海介紹,小鎮引進AI種苗智能分選線、穴盤填裝機、自動栽苗機等先進設備,實現草莓育苗、澆水、施肥全流程自動化,節約人工成本50%。同時,反光膜、褐色膜技術,讓棚溫提升3℃,年節省煤炭10萬元。
糧油單產提升
從實驗室到餐桌的“種子革命”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
種質提升是農業技術創新的核心驅動力。
在平南鎮糧油單產提升核心技術創新集成示范基地,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員李學才蹲在田邊查看冬油菜新品種長勢情況。眼前的隴油系列油菜新品種“隴油88”已破土而出,葉片油亮。“我們主要選育抗寒性強、高產、能越冬的油菜品種。通過栽培、肥水、播種技術,每畝至少提高30到50斤。”李學才介紹。
該基地積極探索“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協同發展機制,形成一套糧油新品種試驗、示范與推廣體系,有效破解了小麥、油菜等作物品種更新換代難題,打通了良種培育、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該基地依托科研團隊,篩選出蘭天36號、蘭天47號、中梁51號、天油16號等10個適宜當地種植的小麥、油菜新品種。2025年,又建成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綜合檢測實驗室和智慧農業病蟲害監測站,集成應用“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位一體技術模式,推廣油菜免耕施肥溝播、無人機精準飛防、無人機定量追肥等12項關鍵技術,小麥、油菜單產分別達到400公斤/畝和200公斤/畝以上,較傳統模式增產15%以上,為全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了“秦州樣本”。
“推進單產提升,是當前抓好糧食生產的主攻方向。”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李世成說,自2023年啟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去年我省糧食平均單產為318.15公斤,較2023年提高了5.1公斤。
產業鏈的延伸讓科技紅利持續釋放。在天水綠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車間,一袋袋油菜籽經過清理、壓榨、精煉等工序,最終變成橙黃晶瑩的菜籽油。該公司以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三鏈融合”為驅動,整合當地優質特色農產品,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了農業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我省立足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農產品,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做大“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以食品加工為重點,推進三產深度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自2021年以來,我省出臺《甘肅省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實施方案》,突出產業鏈中端,將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作為重點,以農業產業鏈招商引資為突破,以產業集群、產業園、產業強鎮等項目建設為支撐,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補齊加工短板。截至2024年底,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571家,其中國家級54家、省級794家,帶動農戶217萬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82家,糧油加工企業134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63%,全省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產值達到6515億元。
在這場春耕交響曲中,科技既是主旋律,更是催化劑。從旱作農業的銀色革命到設施農業的智能突破,從種子實驗室的技術攻堅到全產業鏈的價值提升,甘肅正以“農業新質生產力”重新定義現代農業。(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馬雪娟 王典 郭彥英)
來源:甘肅農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