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全國重要蔬菜產銷大省,是京津“菜籃子”產品的重要供應地。如何拎穩百姓“菜籃子”,保障“菜籃子”產品長期穩定安全供給?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他認為,河北應提高“菜籃子”全產業鏈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設“生產源頭可追溯、流通過程可控制、供需平衡可保障、應急需求可響應”的智慧農產品供應鏈,讓先進的數字技術更好地助力京津冀“菜籃子”穩產保供。
“河北蔬菜品種繁多,可實現周年生產供應。”趙春江院士表示,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環境,河北蔬菜生產種類有60多個,品種2100多個,是全國少有的可以實現蔬菜周年生產的省份之一。
智慧農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從數字化到網絡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級階段,具備農業信息感知數字化、農業要素投入精準化、農業裝備控制智能化、農業管理決策科學化、農業信息服務個性化五大特征。
“智慧農業可賦能農業實現‘四高’,即農產品質量效益高、農業生產效率高、生產管理效能高、科技競爭效力高。”趙春江院士舉例說,具體到蔬菜產業,在設施農業基礎上結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打造少人化乃至無人化立體植物工廠,應用環控設備、病蟲害防治系統、質量追溯系統、智能水肥系統、農業機器人等智能設施裝備,實現從播種、育苗、移栽、收獲等關鍵生產環節的自動化、智能化,將大幅縮短蔬菜生產周期,生產效率是露地蔬菜的20至50倍,是普通的日光溫室10倍左右,可實現周年綠色生產、均衡供應。
比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石家莊市農科院在河北趙縣實驗基地開展了露地甘藍全程智能無人化作業的技術集成與示范,實現了露地甘藍耕整地、起壟、移栽、灌溉、植保打藥和采收的全程智能無人化作業,在我國蔬菜領域尚屬首創,70%以上的作業環節實現了數字化自主管理,平均節省水肥10%、節藥20%,綜合節本增效20%。
“基地構建了天空地立體化監測傳感網絡,綜合利用多傳感器共融協同、農機作業全晝夜自主感知、多機協作的全覆蓋軌跡規劃等技術,可實現24小時連續作業,整體作業軌跡精度控制在2厘米以內。”趙春江院士介紹,基地采用了精量決策模型和智能作業控制模型,無人移栽合格率超過90%,無人采收破損率小于5%。
透過“菜籃子”看協同,河北“菜園子”尚有很大發展空間。“在防止耕地‘非糧化’,保障糧食安全的新形勢之下,大力發展現代化、智能化的設施農業,是守護‘菜籃子’的有效途徑。”趙春江院士建議,河北設施農業發展應在智慧種苗和智能溫室配套方面聚焦發力,應建設大中型蔬菜集約化、智能化育苗工廠,升級育種基地的田間自動化試驗機械、室內表型高通量觀測設備、智能設計育種軟件等軟硬件設施,整體提升種苗生產的效率、產量和質量。
同時,適度發展適合華北地區氣候特點的國產化低能耗大型連棟溫室、植物工廠等高端生產設施,加強現存老舊設施的改造提升。推進“菜籃子”智慧供應鏈體系建設,推動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使用、農事生產過程、檢驗檢疫、加工包裝、冷鏈物流、批發銷售等關鍵環節信息上鏈,實現供應鏈全程、全面可追溯,保障“菜籃子”產品綠色安全。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