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時節氣候寒,田間沃土熱潮涌。過了立冬,城市居民正忙于做好過冬準備時,在富源縣的廣袤熱土上,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油菜、蠶豆、小麥等時鮮蔬菜長勢喜人,農戶正在田間地頭進行中耕管理,到處呈現出冬季農業開發勢頭勃發的喜人局面,為夯實小春糧食作物打下了堅實根基。
富源冬季農業開發呈現新圖景
抓實中耕管理,夯實農業根基,一直是富源縣常抓不懈的工作。為切實抓好秋冬季農業綜合開發工作,該縣高度重視,緊緊圍繞“秋冬無閑田”的農業生產新思路,把秋冬季農業綜合開發作為農民增收的引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通過部門聯合發力、專班指導實施、村居積極落實、市場主體聯動等多種方式,全面完成“全縣小麥播種10萬畝,油菜播種12.2萬,示范樣板3000畝,山地蠶豆播種10萬畝,示范樣板2000畝,時鮮蔬菜15萬畝”的目標任務,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出率,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為明年農業豐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農業部門深入推進,廣大農戶積極參與,干群同心,上下合力,搶抓農時,全力以赴推動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是富源縣當下的田間新圖景。十八連山鎮、黃泥河鎮、古敢水族鄉、竹園鎮、后所鎮是富源縣的油菜主產區,該縣緊盯油料生產任務目標,全力抓好秋冬播生產。在上述鄉鎮瞄準12.2萬畝面積任務著眼發力,抓好播種管護工作,集中優勢力量深入推進后所鎮小沖和卡泥1000畝、十八連山鎮細沖1000畝、竹園鎮海章和茂蘭1000畝的精品示范樣板帶動工作。在縣農業部門派出工作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秋冬季農作物管護、種植技術培訓的同時,抓好油菜輪作示范基地建設,突出油菜與水稻、玉米、煙葉等輪作模式,發揮市場主體的帶動作用,通過土地流轉、與村民簽訂訂單等方式帶動農戶共同發展。
挖掘土地潛力,激發土地潛力,全力抓好撂荒耕地清理整治,高標準農田改造,是富源縣當前農業工作的重心。該縣在鞏固提升中安街道寨子口、墨紅鎮吉克、富村鎮德勝等已改造的千畝高標準農田,以及富村鎮古木的千畝旱改水農田的基礎上,全面開展竹園鎮松林、勝境街道洗羊塘等村的撂荒耕地治理和未耕種耕地清理整治工作,抓實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復耕復種。
目前未耕種耕地清理任務全面完成,耕地流出整改和撂荒耕地治理穩步推進,正在組織復耕復種。10.29萬畝(中央預算內2萬畝,中央直達資金8.2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今冬明春將在古敢水族鄉補掌村、黃泥河鎮小羊場村、大河鎮青龍村、中安街道海坪村等地實施,進一步改善農田生產基礎條件和改良土壤,穩定全縣糧油種植面積,提升糧食種植的科技貢獻率、市場占有率,為穩固農民糧袋子滿、錢袋子鼓、菜籃子豐、餐桌子鮮提供了堅實保障。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鮮,是富源縣冬季農業生產的工作思路。該縣利用自身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氣候條件優勢,將冬季農業開發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全面實現冬農開發提質增效。
“放種子的時候要好好放,種子離肥料遠一點,不能讓肥料蓋到種子,蓋土時要找沒有肥料的地方蓋。”秋收結束,在墨紅鎮西流水村,五百多畝烤煙地已經開墾,鄧玉平等種植大戶正在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主任敖文等農業專家的指導下種植荷蘭豆,大家有的挖土、有的施肥、有的播種、有的覆土,一派繁忙景象。
為了讓冬閑田活起來,富源縣積極引導云南滿地金食品開發公司及鄧玉平等種植大戶到當地開發種植荷蘭豆、白菜、青花、白花、小鐵頭、大蒜、小蔥、洋蔥等時鮮蔬菜,承包當地群眾閑置土地,科學合理實施土地輪耕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時鮮蔬菜“短、平、快”的經濟作物周期短,銷量大,既不影響群眾來年的玉米、水稻、烤煙種植,也讓土地“活”起來,更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往年墨紅鎮西流水等村的群眾在玉米、烤煙收割后,整個冬季土地都處于閑置狀態,土地利用率低。今年開始把土地承包給該村的“農業達人”鄧玉平種植荷蘭豆,村民既收到了土地租金,又在家門口賺到了務工薪金,收入越來越高。村民孫萍說:“我家有兩畝地,租給鄧玉平不僅可以拿到1000元的租金,我每天來公司打工,一天120元,還是很劃算的。”
看著長勢良好的蔬菜,勝境街道法家村群眾楊金粉高興地說:“現在種冬季蔬菜,讓土地‘活’起來,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以后我們也要學做冬農開發,把土地利用起來,增加我們的收入。”
據了解,今年富源縣把15萬畝“冬閑田”變成“致富田”, 種植時鮮蔬菜15萬畝,預計實現產量39.5萬噸,產值8億元。同時,該縣積極與云南省農科院、云南農業大學開展院校合作,引進新品種12個,在墨紅、后所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和病蟲害綠色防控試驗示范,不僅實現農業穩定增效,還讓農民持續增收。
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