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業農村工作會上指出,設施農業大有可為。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印發了《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這也是我國首部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設施農業,又被稱為“可控環境農業”,可以給農業生產提供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從而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的依賴。而現代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某種意義上,就是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突破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限制,實現時不分四季、地不分南北,農產品周年均衡供應。
河北灤州:高效設施農業助農冬季增收設施農業本身不是新鮮事,如今提到如此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顯然不是舊題新作這么簡單。這需要我們著眼時與勢的發展,著眼國情與農情,來深刻領悟黨中央的這一戰略考量和部署,堅定“設施農業大有可為”的遠見和信心。
常言道,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策,當有非常之舉。我們前所未有地重視發展設施農業,正是基于我們面臨的形勢前所未有。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之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需要我們在策略上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需要我們在舉措上,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讓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集中力量以對“國之大者”。
依靠設施農業開展水果、蔬菜、花卉等特色種植說設施農業大有可為,一方面,在于其巨大的需求和改造空間。我國現有耕地19.18億畝,按目前的生產水平和130%的復種指數,光保障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供給,每年就至少需要15.5億畝耕地,怎么在保障糧食油料等大宗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用剩下的有限資源來滿足14億多人每年9700多萬噸肉、3400多萬噸蛋、5900多萬噸奶、近6億噸菜、7100多萬噸水產品的消費量?當前現實的途徑就是加快現代設施農業建設,拓展農業生產的可能性邊界,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
以日光溫室為例,其不僅大幅提高了單位產出效率,目前更是讓我國冬季蔬菜生產區域向北推移到了最低氣溫-28℃的地區。據專家測算,通過設施農業現代化改造,理論上相當大約可以增加3億畝耕地。設施農業的發展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在于其巨大的科技提升空間。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總體上還處在粗放式發展階段,機械化、智能化總體水平不高,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我們設施種植的黃瓜畝產量僅為發達國家的1/4,番茄僅為發達國家的1/3,高品質番茄、長季節栽培彩椒等品種的種子大部分依賴進口,大型連棟玻璃溫室綜合環境智能調控、施肥精準管控等技術裝備領域關鍵技術都還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
無疑,這些方面都是我國設施農業建設的短板和弱項,但同時應看到,這也給了我們巨大追趕空間。這正是我們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力量,實現新突破新飛躍,大展身手的主戰場。
依靠設施農業在冬季實現“冬閑不閑”設施農業大有可為,還在于我們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多年來,我國設施農業取得健康長足發展,一定程度正是得益于設施農業較高的市場化程度。但是,一旦牽涉糧食安全戰略“國之大者”,要從全局出發,要在短期內取得突破,光靠市場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面對大事要事,必須要集中力量,綜合運用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政策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確保各方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是我們理應加以充分利用的一大優勢,也是當前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的必然選擇。設施農業大有可為,也一定能大有作為。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