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農業發展瓶頸,促進智慧農業轉型升級是將來農業產業改革創新的趨勢。作為推動智慧農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數字經濟承載著重要的賦能作用。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動力形成過程,就是數字經濟和智慧農業各自優勢互補融合的過程,由外部環境驅動力與內在行為驅動力兩方面組成。從現實路徑來看,推動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著手努力:強化政府政策引領,提升政府頂層規劃設計的前瞻性;以新基建為著力點,補齊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發揮“大智移云”作用,構建智慧農業智能評價體系。該文就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途徑和努力方向,對于發掘農業數據要素價值、優化農業產業流程、智能管理農業生產過程、助推農業經營體系高效化至關重要。然而,當前中國數字農業發展水平不高,智慧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相對滯后,數字經濟在農業中的比重相較于工業和服務業遠遠不足。因此,研究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動力與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在已有研究中,學術界將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理解為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事實上,從廣義上來說,農業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追溯、智慧鄉村旅游等研究內容都屬于智慧農業的研究領域。根據前人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是指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中廣泛使用先進的數字經濟相關技術的一種農業發展形態。
一方面,在傳統農業轉型發展中,依托先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數字經濟賦能,提升農業全產業鏈附加值成為必然選擇。利用數字經濟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自動化、機械化和智能化,強化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具體實施中,涉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開展協同攻關,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提升涉農企業的科技研發能力,進而推動其為智慧農業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另一方面,政府推動力是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政府推動力主要體現為政府在貫徹國家政策文件、支持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行為引導、財政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推進力和黏合力。政府在整合和調動各方面資源上具有先天優勢,能夠在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中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利益耦合是智慧農業領域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實現合作共贏的穩定形式。政府負責做好智慧農業的頂層設計,從政策層面鼓勵精準播種、智能災害預警、無人機、GPS、北斗衛星導航等各種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并且覆蓋農業產業的多個環節,從而取得良好的執政成績。涉農企業、科研人員、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為農戶提供相應的生產資料和科研支持,幫助農戶做好智能化施藥、智能化灌溉、智能農機裝備駕駛等精準作業,提高農戶的工作效率和農業生產利潤。
政府的最主要職責是政策支持,政府的導向和推動是智慧農業深入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因此,因地制宜地進行政策引導是非常必要的。
(1)統籌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規劃
各級政府要及時將智慧農業發展納入區域鄉村振興戰略和數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結合當地農情,科學制定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同步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各項保障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和項目建設,動態調整相應的細則。
(2)健全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機制
建立智慧農業信息化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制定和完善智慧農業項目在建設用地、稅費減免、信用貸款、招商引資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勵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適合智慧農業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品種,實施“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保障智慧農業的財政支持。
(3)加強對智慧農業項目的研發推廣支持
加強對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人才的培育,建立健全智慧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確保熱愛“三農”、技能過硬的技術型新農人資源得到足夠的激勵,主動投身智慧農業建設,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探索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示范引領作用,建設智慧農業項目試驗區,將數字技術貫通農業全產業鏈。加強對涉農企業、科研院所智慧農業項目建設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支持力度,試行“先轉化、后按比例共享收益”制度。
(1)分步實施,平衡“舊”與“新”
智慧農業建設需平衡好新基建和已有基建之間的關系,先確定智慧農業的整體發展需求再進行系統部署,在已有基建基礎上,輔以必要的新基建投入,使實際的智慧農業項目建設效益達到最優。在逐步投入新基建的同時,還需注重提高涉農數據的利用率,建設智慧農業數據共享平臺,匯集已有數據和新數據,做好數據的持續更新迭代,適時進行數據開源,為相關部門做好智慧農業科學決策以及智慧農業技術研發提供數據支撐,推動智慧農業新基建的不斷迭代升級和推廣應用。
(2)因需制宜,平衡“建”與“用”
在智慧農業建設中,用好新基建、激發新活力,需規避由于供需失衡造成的“建不應需”“建而難用”現象,避免資源浪費或新基建浮于表面,應以滿足智慧農業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因需制宜推進不同地區的智慧農業新基建應用。對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來說,對智慧農業的需求不高,可以從覆蓋網絡基礎設施起步,逐步推進5G試點應用。
(3)柔性管理,平衡“堵”與“疏”
智慧農業新基建能夠產生海量數據,通過大數據挖掘、處理與分析,可以提高數據的利用率,但同時也會帶來數據泄漏隱患,應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體實施中,應在推進智慧農業新基建部署應用的同時,以柔性管理方式統一技術部署模式,規范數據接入與應用標準,杜絕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試行事前準入模式,做好智慧農業新基建的事前備案工作,建立健全負面清單機制,將智慧農業建設風險扼殺在萌芽中。
(1)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智慧農業領域的多模態數據
大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引擎,加快建設數據驅動型農業成為必然選擇。依托大數據技術,可以搜集智慧農業建設過程中的海量數據,包括農作物種植過程監測數據、農業氣象數據、農業病蟲害發生數據、農業旱情災情發生數據、農業多源遙感數據等,同時根據價值密度、數據類型給予匯總分類。在此基礎上,執行數據清洗、數據挖掘、統計分析等操作,刪除無效數據、重復數據,得到有價值的數據,為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提供翔實的數據支撐。
(2)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智慧農業全過程數據進行智能化處理
在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挖掘和分析智慧農業產生的多源數據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實時監測,能及時有效地掌握智慧農業建設狀況和質量,綜合分析所有評價數據,并執行智能化預測操作,輸出預測信息。由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化處理操作都是根據內置算法進行的,整個流程無須人工操作,因此,保證了智慧農業水平評價的客觀性。
(3)發揮云計算與云存儲的作用,保證智能評價數據的及時保存
利用云計算技術,可以依托云計算形成的分布式數據庫整合智慧農業全過程各維度的評價數據,進而可以有效分析智慧農業評價數據,將模糊、滯后的評價變革為科學、準確的可視化評價,并將評價結果技術向相關職能部門、企業、農業經營主體反饋。利用云存儲技術,可以存儲海量的評價數據和評價報告,為評價結果的查詢提供便捷途徑。
(4)發揮移動互聯網的作用,提高智慧農業評價的公開透明性
將智慧農業評價數據和結果通過移動互聯網以可視化界面的形式展示在移動端,政府職能部門、農業企業、農業種植戶都可以相互監督智慧農業建設的全過程,并按照公開評價結果進行適當調整,彌補智慧農業建設存在的短板。
在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形勢下,農業作為鄉村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經濟能夠為傳統農業注入活力,優化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配置,幫助各利益相關主體獲取商品和市場信息,推進智慧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