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內蒙古現有永久基本農田1.34億畝,高標準農田不到四成,如何按照黨中央要求,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是擺在全區各級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出一些富有區域特色的做法。自治區黨委政研室會同農牧廳組成調研組,通過“解剖麻雀”等方式,對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做法進行了多角度比對分析,總結提煉出七大類14種典型模式。
高標準農田建設14種模式
01機制創新類
1.“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模式。巴彥淖爾市針對長期困擾農業生產的田塊細碎、高低不平、灌排不配套、地埂溝壕多、林網防護效能低、土地浪費嚴重等問題,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逐步形成“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模式。即打破農戶的承包界、雜亂的地塊界、混亂的渠溝路布局,統一開挖渠溝、修整道路、植樹造林、平整土地、劃分地塊,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經營。
“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模式主要包括“破”和“立”兩方面,“破”的是農田的有形邊界,更好用活經營權,“立”的是“小田變大田”,便于現代化生產經營,取得耕地化零為整、面積增加、質量提升和促進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等多重效果。如,2020年杭錦后旗二道橋鎮整區域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8個行政村,建設規模6.82萬畝,多為粗棱大堰的“花花田”,按照“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模式大破大立,項目建成后新增耕地5257畝,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道路通達度100%,畝均增產200斤左右,人均增收700元左右。該模式已在河套灌區大面積推廣,其他地區與河套灌區情況有所不同,可以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推廣。
2.“先建后補”模式。扎賚特旗按照《興安盟“先建后補”農田建設項目2022—2025實施方案》,2023年以“先建后補”模式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4個,建設規模6700畝,總投資1206萬元,由3個專業合作社和1個家庭農場分別承擔。“先建后補”模式通過提前落實規劃、因地制宜設計、簡化辦事程序和自愿申報、自籌資金、自主建設,不僅大幅縮短了工期,而且緩解了“項目等錢”的問題,實現當年建設、當年完工、當年使用。同時,按照“誰使用、誰建設、誰管護”原則,項目承擔單位全程參與,實現了建管用一體化。該模式在全區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3.國企參與投建運營一體化模式。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3個行政村,建設規模8萬畝,是2023年全區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最大的項目區。為解決項目建設投資標準低、建后規模化經營水平低等問題,引入旗農投公司以聯合體競標的方式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形成國企參與投建運營一體化模式。
4.EPC模式。一是興安盟扎賚特旗2023年在新林鎮采用EPC模式(工程總承包模式),試點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5萬畝,涉及6個行政村,總投資9000萬元。EPC模式實行“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由工程總承包單位對項目的質量、安全、工期和造價全面負責,克服了設計與施工脫節的弊端,壓減設計、施工分別招標等前期手續辦理時間45天左右,實現設計與施工的順暢銜接,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實施效率。二是興安盟科右前旗在實施“先建后補”的基礎上,采取“EPC+O+M”(設計施工建設與運營管護一體化)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采取“EPC+M”(設計施工建設與管護一體化)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14萬畝,實現投建運管一體化。該模式在全區處于探索階段,各地可以結合實際深入試點。
02高效節水類
5.引黃澄清滴灌水肥一體化模式。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為解決黃河水泥沙量大難以滴灌等問題,將周邊未利用地建成蓄水池,引黃河水入池澄清后滴灌,取得節水節肥、清除泥沙、中和鹽堿等多重效益,探索形成引黃澄清滴灌水肥一體化模式。
一是實行整村推進,變“碎田”為“整田”。改造后項目區地塊由5500余塊減少至500余塊,農戶平均地塊由10—15塊減少至2塊左右,其中集中流轉給企業7200畝,其余的由農民自己耕種。二是改漫灌為滴灌,促進節水節肥。與傳統的大水漫灌相比,項目實施后玉米畝均用水量從400—450立方米降低至250立方米左右、節水40%以上,化肥成本從285元降低至187元、節肥30%以上。三是隨水加入氨基酸,有效中和鹽堿。項目實施后使1700多畝鹽堿地、水泊子變成良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后,項目區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農作物畝均增產20%左右,葵花、玉米畝均增收分別為700元、500元左右。
6.淺埋滴灌高效節水模式。通遼市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區之首,但也是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地區。為解決“水糧矛盾”這一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性問題,當地反復總結比對管灌、噴灌、膜下滴灌等方式的節水效果,形成以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該模式不僅有效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還同步解決了地膜污染、殘膜回收難等問題。其綜合效益可以概括為“五省四減三增兩促進”:與低壓管灌相比每畝省水36%、省電36%、省時47%、省地8%、省工33%左右;減少肥料養分流失、減少病蟲害發生、減少地膜用量約3.5公斤、減少機械成本約30元;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畝均增收200元以上、項目區年增收12億元以上;促進規模化經營,提升了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轉型發展,提升了生產經營效益。
03 旱作農業類
7.“坡改梯”模式。赤峰市屬于典型旱作農業區,2744萬畝耕地中旱地占55%,且絕大部分為坡耕地,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就逐步形成發展旱作水平梯田的傳統。針對降雨量不足、地下水位下降的實際,當地2021年以來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坡耕地治理、種植結構優化、規模化經營等相結合,已建成和在建旱作高標準農田113.3萬畝,逐步形成“坡改梯”模式的2.0版。
通過在坡耕地上實施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使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做到“大旱不減產、小旱保豐收”,實現農業生產“三增”“三減”,即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減少、農藥施用量減少、生產成本減少,農業機械化率由51%提高到80%,耕地質量提高1個等級以上,增強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8.蓄水補灌模式。包頭市固陽縣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為解決好“保苗水”問題,當地立足實際,2021—2022年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建成74座軟體水窖進行蓄水,有效緩解了1.27萬畝耕地春旱缺水無法播種的狀況,形成旱作高標準農田蓄水補灌模式。類似做法在包頭市達茂旗、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赤峰市松山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等干旱缺水地區也有實施。
在旱作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因地制宜建設蓄水補灌設施,改善了補灌條件,提高了有限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解決了春旱“不出苗”、夏旱“長不高”、秋旱“秕子多”的問題,提高了農作物抗旱減災能力。該模式適宜在降雨量不足、缺少灌溉水的旱作農業區推廣。
04土地改良類
9.“高標準農田建設+鹽堿地改良”模式。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現有耕地230萬畝,鹽堿化耕地占53.4%。為科學改良利用這些鹽堿化耕地,深挖后備耕地資源潛力,近年來五原縣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鹽堿地綜合利用等項目,通過大規模土地整理和技術集成,探索形成“高標準農田+鹽堿地改良”模式。
05建后管護類
10.“臺長井長制”模式。高標準農田“三分建、七分管”。通遼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將最重要和最易損的變壓器、機電井及首部設施,委托專業合作社、協會組織或農牧民管理員進行維護,探索形成建后管護“臺長井長制”模式。
11.“資產保”模式。為破解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難題,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主要利用國家銀保監會的幫扶資金,開展高標準農田資產保險試點,2022年對500畝高標準農田投保1.08萬元,2023年對16.5萬畝高標準農田投保120萬元,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資產保”模式。
06智慧農業類
12.“高標準農田+智能氣象節水灌溉”模式。近年來,部分省份推動將氣象服務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全鏈條氣象保障,成為豐富高標準農田建設內涵的一條新路徑。興安盟突泉縣在2022年建成全國首個智能氣象節水灌溉示范區,建設規模4650畝,總投資1005萬元,先后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水肥一體化、智能氣象節水灌溉等項目,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智能氣象節水灌溉”模式。一是研發基于智能網格數據的節水灌溉氣象預報技術;二是構建手機移動端的節水灌溉氣象服務系統;三是實現綜合觀測系統、灌溉決策技術、智能調控設備的有機融合。
13.“高標準農田+智能技術”模式。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大河灣農牧場位于扎蘭屯市境內,現有耕地16.1萬畝,是內蒙古唯一以黑土地保護和利用為目標的國家級核心示范區。受氣候變化、農業開發利用強度上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多種因素影響,這里的黑土地出現不同程度變薄、變瘦、變硬等問題。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大河灣農牧場依托農墾集團擁有的良種良法良機綜合配套優勢,以智能技術驅動黑土地保護利用,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智能技術”模式。主要做法,一是運用數字技術,加強黑土地保護;二是采用先進耕作技藝,提高生產效益;三是拓展經營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07建成經營類
14.高標準農田“統種共富”模式。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侯家營子村官牛犋南社共有戶籍人口110戶281人,常住人口60戶95人,現有耕地3161.6畝。面對人口外流、人口老齡化、缺少勞動力和小農經濟難以對接大市場等問題,特別是越來越明顯的“老年人種不動地、年輕人不去種地”等難題,該社充分挖掘土地要素和土地經營促進農民增收潛力,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采取建立專業合作社推動土地合作化經營等措施,探索形成高標準農田“統種共富”模式。
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實行土地合作化經營,能夠有效推進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訂單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該模式各地可以結合實際進行推廣。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