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特點
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和歷史的概念,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而是一個具體的事物,它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從發達國家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包括兩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
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
1、現代農業的本質內涵可概括為:現代農業是用現代工業裝備的,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的,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農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
2、農業部長杜青林的概述:現代農業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3、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是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其基本特征是: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現代農業機器體系廣泛應用,因而機器作業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業。
4、現代農業是指用現代工業裝備的,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用現代經營理論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統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的,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持的農業。
5、現代農業通常是指當代經濟發達國家建立在高度工業化基礎之上的農業。這種能源農業以輸入的石油能超過輸出的食物能為基本特征(龔紹文1987)打破封閉式的農業循環生產力獲得迅速發展,其速度超過前兩個階段。
6、現代農業主要是指在技術與制度方面不斷進步、以固定數量的農業資源能夠生產出更多農產品的農業。
7、所謂現代農業是指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及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來武裝的農業。具體表現在用機械代替人力畜力提高生產效率。
8、現代農業是指整個農業的生產組織、生產管理、生產經營、生產工具、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觀念,及其農產品的質量、儲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當代世界的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9、現代農業的概念是針對傳統農業而言的,現代農業是指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對農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和農場化的生產活動。現代農業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利益機制為聯結,以企業發展為龍頭的農業,是實行企業化管理,產銷一體化經營的農業。
現代農業特征
第一,具備較高的綜合生產率,包括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農業成為一個有較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這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標志。
第二,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農業發展本身是可持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廣泛采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實現淡水、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達到區域生態的良性循環,農業本身成為一個良好的可循環的生態系統。
第三,農業成為高度商業化的產業。農業主要為市場而生產,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商業化是以市場體系為基礎的,現代農業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場體系,包括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離開了發達的市場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農產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產業商品率可達到100%。
第四,實現農業生產物質條件的現代化。以比較完善的生產條件,基礎設施和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為基礎,集約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種現代生產投入要素,包括水、電力、農膜、肥料、農藥、良種、農業機械等物質投入和農業勞動力投入,從而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目的。
第五,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產模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以適應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優質化、多樣化、標準化的發展趨勢。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 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
第六,實現管理方式的現代化。廣泛采用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從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比較完整的緊密聯系、有機銜接的產業鏈條,具有很高的組織化程度。有相對穩定,高效的農產品銷售和加工轉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的組織體系,有高效率的現代農業管理體系。
第七,實現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農業的突出特征。
第八,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第九,建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建立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包括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