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設施農業發展面臨總量不足、裝備落后等問題,需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充分挖掘民間智慧,夯實設施農業發展進步的群眾基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養高素質設施農業從業隊伍。
農業技術設施是農業生產力的標志,設施農業代表著現代農業生產水平和方向。不久前,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對加快促進我國設施農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設施農業作出重點部署。
設施農業與常規農業相對應,是一套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系統和生產方式。它運用現代農業工程技術與經營管理方式,進行高效農業生產,種類涵蓋設施種植、養殖,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等。其中,設施種植業包括各種溫室、植物工廠以及大棚等,設施畜牧業包括集約化工廠化設施畜禽養殖場等,設施漁業包括標準化池塘、深遠海養殖漁場、沿海漁港等,公共服務設施包括育苗、冷藏保鮮、冷鏈物流和倉儲烘干等。
設施農業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滿足食物多樣化需求,是保障肉、菜、果、蛋、水產品等各類食物供給的有效途徑。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增加農產品品種,改善食物結構。設施農業還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它的多樣高效特征,決定了生產經營者往往能獲取多元、高附加值的收益,是農民增收的可行之路。在不少設施農業發達的地區,從事大棚蔬菜等的農民逐漸增多,不少在外創業者和大學生開始返鄉從事設施種養業經營,凸顯了設施農業對人才的吸引力。
我國設施農業已成為城鄉居民各類農產品供應的重要來源。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設施農業發展還有不少問題。一是總量不足,設施落后,發展不均衡;二是綠色轉型不易,設施種植品種單一,化肥農藥用量較多;三是生產方式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經營主體過于分散且采用傳統設施方式,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四是裝備簡單落后,智能化水平不高,設施標準偏低和配套研發能力滯后。因此,需要拿出針對性的對策加以破解。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引領設施農業全面均衡發展。要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在技術集成、合成創新、新材料利用等關鍵技術領域有所突破,推動設施農業科技裝備水平升級換代。針對我國大棚溫室智能化水平低、糧食烘干設備品種單一、綠色裝備研發力量薄弱、立體養殖效能低下等短板弱項,調動多方積極性,進行聯合攻關、專項攻關、精準發力,并及時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探索科研生產經營融合發展等新路徑,以科技創新引領設施農業現代化轉型。
充分挖掘民間智慧,夯實設施農業發展進步的群眾基礎。從根本上說,農業是一種利用包括工具在內的各種設施、不斷提高效率的產業,農業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農業設施的不斷改進。所謂設施農業就是一定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民智慧的反映。即使到今天,許多農業科技應用也依賴于農民生產實踐。建設現代設施農業,需要民間智慧的啟發和支撐,應當逐步建立起民間農業科技創新發現機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養高素質設施農業從業隊伍。現代設施農業的崛起,造就了既體面又賺錢的現代農民,帶動了不少農民就近就業,改變了傳統農民結構和形象。但是整體上說,這個群體的人數還比較有限,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不小距離。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財稅、金融等扶持優惠,培育一大批適應建設農業強國要求的設施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為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強大的人才和人力基礎。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