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過后,行走在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的田地里,會不斷聽到一個個“花式”土地經營模式的故事在流傳。
創品牌,谷子免費種。奈曼旗新鎮山咀村因其境內有中華麥飯石山,麥飯石水土的滋養,造就了“山咀小米”色澤金黃、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入口綿甜糯香而倍受消費者的青睞。為了保證品牌、品質,村黨支部通過領辦合作社的方式,在村里建起了谷子種植基地和小米加工車間,實施在本村地域內統一“免費提供種子并耕種”這一政策。
“為了保證米的純度,我們只收合作社種植的谷子。”合作社負責人于德海介紹,合作社從種子、耕種、管理、秋收全免費,回收時每市斤高于市場價1角到2角錢。該村今年谷子種植面積約為1500畝,預計米產量在45萬斤左右,產值約260萬元。
惠民種,合作社代耕。今年春季,新鎮北大營子村和通遼軍分區共建的“軍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正式啟動,讓這個丘陵溝壑中的小山村見識了“只聞農機響,不見人來往”的春耕場景。據悉,通遼軍分區為北大營子村購買了9臺大型農機和6臺免耕機并成立合作社,讓群眾享受到農業社會化服務帶來的利好。
“它播種精準、省籽、距離均勻,出苗后不用間苗。”說起免耕機播種的好處,村民呂朋東張口就來。
“農機合作社對村民實行優惠,僅播種就為村民節省13萬元左右。”村黨支部書記張祥明算起了節約賬和收入賬,“國家對大型農機具耕地有補貼政策,除了優惠群眾,合作社的年收入也在20萬元以上。”
促增收,書記帶頭干。杏樹洼村的仲志強在一片約40畝地的農田里不斷俯下身仔細觀察著栽下不久的圓蔥苗。今年,在村黨支部書記張晉良的帶動下,他種了大約100畝的圓蔥。
杏樹洼村耕地沙地居多,穩定但收益不多的玉米一直占主導地位。讓土地產生更大的收益是村黨支部書記張晉良一直在探索的事情。一次外出學習機會,他看到了種植圓蔥的可行性。
“我種了七八年了,總體來說,畝效益在三千到一萬元不等,平均收入要高過玉米5、6倍吧!”張晉良說。
為了帶動更多農戶,張晉良聯系了一個團隊,負責技術、育苗和銷售。在張晉良的帶動下,該村先后出現了土豆、大蔥等特色種植戶,全村特色經濟作物面積達1200余畝,畝純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