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種植業技術/植物生理學原理與栽培技術
適用范圍:不限
冬春嚴寒季節,利用各種保護設施進行蒜苗生產,生長快,周期短,保證冬春季節,尤其是節日的蒜苗供應。蒜黃栽培技術如下:
1、蒜種選擇:蒜苗生長所需養分由蒜瓣供給,應選擇鱗莖肥大充實,未受凍害、撞傷或傷熱變黃萎縮者做蒜種。
2、浸泡蒜種:清除鱗莖上的碎皮,浸泡12-24小時,使之充分吸水膨脹,外皮可用手搓掉,約可增重30-50%,撈出后放置1-2天,即可挖莖盤。
3、挖掉莖盤:用小刀或扁鐵器挖掉莖盤,抽出花薹,并保持蒜頭完整不散瓣,以便于栽植和吸水生根,莖盤挖不干凈影響新根生長,出苗慢,長勢不齊,產量低。
1、筑畦:栽培蒜黃的溫室有永久性和臨時性的半地下式溫室。永久性半地下式溫室稱之蒜黃窖。蒜黃窖中做寬2米,長約3米,深50厘米左右的槽子畦,或在地面上筑起50厘米高的畦埂,以便進行覆蓋遮光。臨時性蒜黃溫室如囤韭溫室,筑畦如蒜黃窖。地窖和井窖皆地下式,其做畦規格決定于蒜種的多少,畦深30-40厘米。若利用其它溫室空散地栽培蒜黃,畦的形式更為靈活。畦做成后隨即整平畦面,準備栽蒜。增施腐熟有機肥料及后期追施硝酸銨等化肥,有利生長及產量的提高。
2、栽蒜:栽蒜亦稱排蒜。大蒜鱗莖底部平齊,能夠直立,并保持蒜瓣頂部平整,用蒜瓣填栽蒜頭間的空隙。栽滿畦后覆蓋細砂土3-5厘米,以保持水分并便于收割。每平方米用蒜種30-35斤。
3、遮光:栽培蒜黃需遮光軟化。可在畦埂上覆蓋黑色塑料薄膜或雙層草簾等遮光,使之在黑暗環境中生長。應注意壓緊,并防止蓋席下陷壓傷蒜葉。如利用地窖、井窖或窖洞生產蒜黃時,嚴密關閉門窗即可,不必在畦面上另加覆蓋物。
1、灌水:蒜瓣在根系初生幼芽萌動期生長緩慢,需水量小,可在栽后1-2天潑水維持畦土的濕潤。后生長加快,需水量增加,可澆灌畦面,每隔4-5天一次,水層深度20-30毫米,以濕潤覆土為度。應根據天氣情況酌情增減。地上式和半地下式溫室較地下式軟化場地耗水量大。自囤栽到收割約需灌水3-4次。灌水時應避免地面流送,水量不可過大,收割后傷口未愈合時不宜過早澆水,以免引起腐爛。
2、溫度調節:栽蒜前1-2天溫室內開始加溫。為促蒜休眠芽迅速萌發,前期溫度應高,以日平均溫度25-27℃為宜,出苗整齊。蒜苗生長期室溫應降至18-22℃。生長后期蒜苗高30厘米時,植株密集通風不良,應再降低溫度,忌高溫多濕,以免引起腐爛。
3、通風換氣:栽蒜后為促種蒜萌發,空氣濕度可保持85-90%,收獲前為提高產品質量、防止收割后失水萎蔫,空氣相對濕度可降至75-80%。濕度太大應進行通風排出濕氣。蒜黃系軟化栽培,遮光不嚴植株易形成葉綠素而降低品質。通風換氣宜在夜晚進行,收獲管理皆應在弱光下進行,防止見光產品綠化降低品質。
4、產品收獲:栽蒜后管理適宜,約經20天株高30-40厘米時即可收獲。如室溫較低可延長到25-30天。用刀自地表割取,每2-5斤整理成捆。置陽光下照曬片刻,使白色蒜苗轉變為金黃色。收割完畢后,清理畦面另換新砂土,隨即進行第二次栽培。
5、精細化管理:配合聚英溫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統,以管理云平臺為核心,采用4G、5G、WIFI、LORA等無線網絡傳輸信息,在線監測空氣溫度、土壤溫度、相對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水分、光強度、水流量、PH值、EC值等參數。結合預設的大棚管理規則,智能開關環境控制類設備,實時對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土壤溫度、土壤含水等參數進行調節,創造植物生長環境,使溫室環境接近人工假設的理想價值,滿足溫室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