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種植越來越規模化,農業氣象在種植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或許也有種植者對于農業氣象站并不了解,對于本身功能不熟悉,認為沒用,這顯然是不了解農業氣象站。那么農業氣象站具體都有什么功能 ?
1. 氣象站的地理位置:氣象站的地理位置是選擇的關鍵。農業氣象站應建立在符合農業溫度、降雨、日照等氣象條件的地區。同時,地理位置能夠直接影響氣象站數據的準確性,因此需要選擇氣象站地理位置坐標準確、周圍環境自然環保、受干擾因素少的地點。
選擇距離自己種植的農作物較近的氣象站。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較大,不同季節的氣候也有明顯變化,因此選擇離農作物較近的氣象站可以更準確地反映當地的天氣變化。
2. 氣象站的裝備設施:優質的氣象站應該具備完備的裝備設施和儀器設備,如溫度、濕度、氣壓、風速、降雨量和日照時間等計量工具,并帶有自動記錄、傳輸和處理這些數據的系統軟件,能夠準確地記錄和反映氣象因素的變化,以此提高農民們對氣象信息的了解和利用。
越頻繁的數據更新,農民越能及時了解到天氣的變化,方便農業生產安排。一般來講,每小時更新一次的氣象站比較理想。
3. 氣象站的數據的精準度:農業氣象站需要具備高精準的氣象資料記錄。因此選擇氣象站時需要考慮的是氣象數據的可靠性,包括影響氣象數據質量的如觀測裝置、數據處理等的相關因素。
4. 氣象站的服務能力:氣象站除了提供可以操作、實用的氣象數據之外,還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上來幫助農民們解決各種氣象信息和氣象服務問題,包括氣象站信息公示、數據共享、數據實時更新、知識專家技術指導等等服務。只有具有完整的服務能力的農業氣象站,才能及時解決農民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氣象問題,并保證數據的質量可靠性。
5. 氣象站的成本:選擇農業氣象站時還需要考慮成本,因為不同的氣象站價格不同。需要綜合考慮經濟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氣象站,從而為農民們提供優質氣象信息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農業氣象站可以通過對風向、風速、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大氣壓力、降雨量、太陽輻射、光量子、土壤溫度、土壤濕度、水分等要素的監測,研究這些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為農業的區劃和規劃、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調節小氣候和農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務。
1.數據監測:實時顯示CO2、氣壓、雨量、風速、風向、光照度、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PM2.5/PM10等數據,數據上傳頻率為一分鐘一次,云平臺每隔3秒更新一次。
2.組網能力:可利用4G、5G、以太網、WIFI等無線網絡進行通訊。通常情況選用GPRS或GSM兩種傳輸方式,主要適合于異地城市之間數據的收發;
3.遠程管理:云平臺在安卓/IOS手機、電腦軟件/網頁環境上運行,監測數據自動存儲,存儲頻率與上傳頻率一致,存儲周期以年為單位,支持導出、查詢、下載,通過打印機打印數據,格式為EXCEL;
4.自動報警:支持設置多項參數超限、設備開關狀態等進行報警,報警方式包括:APP消息推送、微信公眾號、短信、電話等形式,報警內容為:示警時間、示警原因等;
6.耐用性:氣象站立桿、傳感器等設備均采用工業級工藝,具備良好的防腐蝕、抗沖擊性,可長期性運行于各種各樣嚴酷的室外環境,可在嚴酷工業環境使用;
7.集中管理:針對氣象站位置分散、位置偏遠、環境惡劣的情況,可將多座氣象站的數據接入到同一個云平臺上,統一展示、集中管理;
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農業氣象站,需要兼顧以上幾個方面。一個好的農業氣象站,不僅能為農民們提供準確可靠、易于操作、專業化的氣象數據,還能夠建立一個完善的氣象服務網絡,以此幫助農民們解決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危害和風險。選擇一個合適的農業氣象站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從而確保能夠更好地為農民提供準確可靠的氣象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