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黔江區濯水鎮蒲花社區千畝蠶桑種植基地內,刷白防害等冬管工作已進入尾聲,村民們正收枝、翻土,桑園里一派繁忙景象。
蒲花社區是濯水鎮兩個蠶繭“千擔村”之一,蠶桑種植面積有2300余畝,全年可產1400余擔蠶繭,共有55戶養蠶戶,該社區七組脫貧戶李明剛便是其中之一。
“一枚蠶繭就是一顆‘金蛋’!”李明剛告訴記者,去年他種植了30畝蠶桑,養殖了36張桑蠶,共生產出27擔蠶繭,“僅靠養蠶,我一年就有6萬多元的收入。”
放在以前,李明剛養蠶可沒有這么多收入。“養蠶不僅辛苦,還是個技術活,就拿飼養幼蠶這個環節來說,管理不當極易出現桑蠶發育不良甚至大批患病死亡的情況。”李明剛說,過去他在育幼蠶的過程中管理粗放,直接投喂整張桑葉,養殖的桑蠶體質弱,入眠慢,結出的蠶繭小,賣不出好價錢。
近年來,黔江區探索出桑蠶生產的“六化五配套”技術。其中,專業化小蠶共育技術為李明剛等養蠶戶在幼蠶飼養問題上提供了解決方案。
“我們在村上建立了幼蠶共育室,為幼蠶提供恒溫、恒濕、無菌的生長環境,飼喂的桑葉也是根據幼蠶的生長情況經過切片后再投喂。”蒲花社區黨委書記鐘世勇說。
“養好小蠶七成收。”目前濯水鎮共建立了20余個幼蠶共育室。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育蠶效率,實現小蠶共育的規范化、標準化、智能化,去年濯水鎮還在雙龍村建立了智能化小蠶共育室。
在雙龍村智能化小蠶共育室,記者看到共育室內不僅配備了溫度、濕度控制器,切桑、喂蠶、消毒等環節也是通過智能化養蠶設備全自動進行。在智能化小蠶共育室,雙龍村還建立了標準化養蠶大棚,棚內配置了50臺立體式養蠶飼育機,通過重疊蠶床的方式,提升養蠶效率。去年,濯水鎮共新建400余個標準化養蠶大棚。
養蠶戶生產的蠶繭也不愁銷路。“我們每年會以45元/公斤的保底價,在濯水鎮收購蠶繭,用于生產床品、服飾、手工品等產品。”重慶市雙河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松奎介紹。
濯水鎮內的濯水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擁有土家吊腳樓建筑群、“世界第一風雨廊橋”滄浪橋等人文景觀。依托鎮上豐富的文旅資源,濯水鎮建立了武陵山絲綢博物館,展銷服飾、伴手禮等絲綢產品以及絲綢生產工藝和黔江桑蠶文化。
“我們通過打造蠶桑產業發展示范鎮,圍繞‘蠶桑+’做足文章,接‘二’連‘三’建成蠶桑全產業鏈,提升了產業效益,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絲路’。”濯水鎮黨委書記張項說,“我們將爭先創優,賽馬比拼,擴大桑樹、桑蠶的種植、養殖規模,讓蠶桑產業真正成為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