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毒蛾又稱豆毒蛾、飛機毒蛾,屬鱗翅目毒蛾科,除為害大豆外,還危害棉花、柿、柳等,豆毒蛾在大豆上普遍發生,以幼蟲食害葉片,吃成缺刻、孔洞、重者全葉被吃光,嚴重影響大豆生長發育,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
一、發生規律
大豆毒蛾成蟲具有趨光性,卵產在葉片背面,每個卵塊有卵50-200粒,初孵幼蟲群集在葉片背面為害,不久分散為害,老熟幼蟲在葉片背面做繭化蛹,豆毒蛾在我縣1年發生3代,以幼蟲越冬,越冬代成蟲出現在5月上旬,第1代幼蟲發生期在5月中下旬,主要在豆田外及諸如柿、柳等上為害,第2代卵盛期為6月下旬,幼蟲為害盛期出現在7月上、中旬,7月下旬化蛹,7月底至8月初第2代成蟲羽化,8月上旬開始出現第3代卵,幼蟲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7月份和8月份的第2代和第3代是我縣大豆田間的主害代,2003年,大豆田塊受害率12%,發生田塊株被害率17億23%,嚴重田塊株被害率達90%以上。
二、形態特征和癥狀
成蟲體長17-19毫米,黃褐色至暗褐色,雄蛾觸角羽毛狀,雌蛾觸角鋸齒狀,前翅有2條褐色黃帶紋,兩帶間有1個腎狀斑,后翅淡黃色帶褐色,前、后翅反面黃褐色,雌蛾比雄蛾色暗,卵半球形,淡青綠色,幼蟲長40-45毫米,頭部黑褐色,有光澤,體被褐色毛束,腹部8束,背部4束,兩側各2束是飛機的翼,故有飛機毒蛾之稱,胸足黑褐色,每節上方白色,跗節有褐色長毛,腹足暗褐色,蛹紅褐色,背面長有長毛,腹部前4節還有灰色瘤狀突起,受害葉片僅剩下網狀葉脈。
三、防治方法
⑴燈光誘殺成蟲。
⑵化學防治
利用低齡幼蟲集中為害的特點,在1-3齡期適時噴酒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每畝噴兌好的藥液40千克,防效可達90%以上。
⑶生物防治
大豆很大部分是作為食用蔬菜來種植,為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農藥污染,保證生命健康安全,提倡使用生物殺蟲劑,可噴酒每克含1億孢子殺螟桿菌粉700-800倍液。
特別推薦:
智能節水灌溉系統解決方案,涉及農業傳感器、自動控制、計算機、無線通信等技術,面向農田、園林、溫室、綠化等領域的灌溉控制作業,通過手機、電腦端云平臺進行遠程管理灌溉。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達到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自動化生產效率,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云平臺作為灌溉調控的核心,負責將灌溉用水及肥料等,按照植物生產需要準確、安全地輸送到各個灌溉區,主要由供水水泵、壓力罐、砂石/疊片式過濾器、反沖洗裝置、灌溉施肥機、控制閥門、水參數測量儀表、變頻恒壓柜、灌溉電氣控制箱和保護裝置等設備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