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生長階段的不同,決定了其所需肥料的差異,對此聚英云農總結了小麥施肥原則。
根據最小養分律和限制因子律,小麥在施肥上應注意增施最缺乏的營養元素。小麥施肥首先要弄清土壤中限制產量提高的最重要營養元素是什么,只有補充這種元素,其他元素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注意有機肥與化肥合理配合。有機肥指含有機質較多的農家肥,具有肥源廣、成本低、養分全、肥效長、含有機質多、能改良土壤等優點。化肥具有養分含量高、肥效快等優點。化肥同有機肥配合使用,可以彌補有機肥含養分較低、肥效緩慢的弱點,能及時滿足小麥生長發育的養分需要。
二、注意底肥與追肥合理配合。小麥從出苗到返青對氮肥的吸收量占總量的1/3以上,大約4―5公斤純氮。從出苗到拔節對磷、鉀的吸收量占總量的1/3左右。因此,麥田施用化肥應以底肥為主,拔節期、揚花期追施氮肥為輔。尤其是磷肥應全部底施,因為磷在植物活體內的移動性很強,苗期吸收足夠的磷酸,可以在植物一生中能反復參與新組織和代謝作用。如果苗期缺磷,以后補充再多磷也不能高產。
三、注意土壤質地、茬口和光溫條件。輕壤質土壤保肥能力差,養分虧缺的可能性大,應增加施肥量,分次施肥,避免因一次集中施肥而使養分流失。對于前茬作物生育期長、養分消耗多、土壤休息時間短的麥田,應增加施肥量。
在溫度偏低、光照不足的氣候條件下,小麥生育進程緩慢,氮素充足可延長營養生長持續時間,但對生殖生長不利,應適當控制氮肥而相對增加磷鉀肥的使用量。
此外,水澆地使用化肥的增產作用明顯大于干旱條件,因此水地化肥用量可高于旱地,這點控制,可以借助聚英云農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統,基于聚英智慧農業管理云平臺,自動采集梨園的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等環境信息,通過4G/5G、WIFI、LoRa等無線網絡,將數據上傳到云平臺,根據采集到的環境數據和預設灌溉策略(灌溉模式、灌溉量、閥門開關條件等參數),結合氣象數據遠程調整灌溉策略,交由智能閥門來執行。此外,還可以根據小麥不同生長期調節設定灌溉閾值,倘若土壤含水率低于下限閾值則進行灌溉,高于上限閾值停止灌溉。
只要看一眼手機屏幕,就知道農作物是否需要喝水、施肥。手指輕輕點擊遙控裝置,即可通過遍布田間的各式管網輸送到種植區,以不同方式給植物灌溉。既能根據需求灌水,又能節約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