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蟲又稱玉米鉆心蟲,玉米的主要害蟲,危害是其幼蟲蛀入玉米主莖或果穗內,能使玉米莖折斷,造成玉米營養供應不足,授粉不良,致使玉米減產降質。聚英云農總結了客戶的防治方法,與大家分享下。
玉米心葉期幼蟲取食葉肉或蛀食未展開的心葉,造成“花葉”,抽穗后鉆蛀莖稈,致雌穗發育受阻而減產,蛀孔處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損霉爛,品質下降。減產10%―30%。幼蟲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葉喇叭口處或嫩葉上取食,被害葉長大時顯示出成排小孔。玉米抽雄授粉時,幼蟲為害雄花、雌穗并從葉片莖部注入,造成風折、早枯、缺粒、瘦砒等現象。在豆科植物上,常從嫩莖分枝處注入,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糞屑。老熟幼蟲在蛀道內近孔口處化蛹。在廣東卵期3―4天,幼蟲期20―31天,蛹期8―10天。
1、處理秸稈,在玉米螟羽化前徹底處理遺留的玉米高粱越冬寄生的莖桿,消滅越冬蟲源;
2、選育抗蟲品種。
3、加強肥水管理,增施鉀肥,避免偏施氮肥過多貪青招蟲。
1、在玉米螟產卵的始盛、高峰、盛末三期放赤眼蜂殺卵。
2、于玉米心葉中期用白僵菌顆粒劑施入心葉喇叭口殺幼蟲。
3、成蟲發生期用黑光燈或性誘劑誘殺。
化學防治玉米螟蟲的最佳時間是心葉末期(剝去心葉叢外面的綠色葉片,僅有2-3片黃白色嫩葉包著尚未抽出的幼嫩雄穗,此時是低齡幼蟲最大限度地潛伏在心葉叢中為害的時刻。每畝用50%巴丹100克兌水100公斤噴霧或灌于心葉內。還可用25%增效殺蟲雙水劑1公斤加水5公斤加細砂土25公斤配制成顆劑,每畝10公斤施于心葉防治。
為了提升水肥管理效率與精細化程度,可以借助聚英云農的智能水肥灌溉系統,依靠物聯網智能感知、自動化控制技術,根據灌溉區域的含水量情況、肥料含量等情況,自動執行灌溉策略。可在溫室大棚、大田農業等場景下應用。除了監視之外沒有或只有最少的人工干預。幾乎所有系統(滴灌,噴淋,表面),通過云平臺聯動機械設備自動化執行,以監測數據為執行條件,整體提升農業的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