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項艱巨、繁重、復雜的系統工程,迫在眉睫而又千頭萬緒,其中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就在于教育、科技、人才。
日前,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了推進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立足于新時代新征程,錨定農業強國建設目標,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必須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高站位、高標準、高質量加快推進新農科建設,從而更有力地支撐服務農業強國建設。
新農科是對傳統農林學科的“提檔升級”,2018年8月,中辦、國辦聯合發布文件提出了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即“四新”。農業強國建設與新農科建設雖然價值意蘊、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各異,但是彼此關聯、內在統一、辯證融合,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角度充分理清并精準把握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農為邦本,教為大計”貫穿農業強國建設引領新農科建設的價值邏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三者融通并內化于農業強國建設的生動實踐。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時代進程中,邏輯地體現了“農為邦本”與“教為大計”的內在契合與有機統一,也強烈呼喚著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與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相互支撐與協同精進。新農科作為我國農林高等教育的“升級版”和“創新版”,其誕生既是應運而生、順勢而為,也是時代之需、人民之盼,更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者。加快推進新農科建設,歸根到底是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科技動能。
涉農高校作為新農科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主平臺、主力軍,必須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著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深深扎根于中華大地,充分放眼農村廣闊舞臺,牢牢把握并始終堅守支撐服務農業強國建設的價值導向,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不斷從我們黨領導“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奮斗歷程和輝煌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心無旁騖地集成推進新農科建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致力于培養造就大批厚植“大國三農”情懷、投身鄉村振興一線、堪擔民族復興大任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詮釋農業強國建設引領新農科建設的理論邏輯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是中華民族保持基業長青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百余年農政史的成功經驗,更是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農業強國建設作為一項重要而特殊的戰略目標任務,對人才的需求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行業性、區域性、層次性和發展性。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三農”新融合新探索的內在驅動、新產業新業態的成長壯大、新領域新賽道的競相開辟,強烈呼喚農林高等教育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基礎上,全面深化供給側改革,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舉措來整體構建符合時代需要、彰顯中國特色、支撐農業強國的新型農林高等教育體系。
涉農高校作為農林類專業型、管理型和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基地,在嚴格遵循高等教育發展一般規律的前提下,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農林高等教育發展的特殊規律,主動對接農業強國建設新格局下各類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趨勢、行業產業創新發展的新要求、鄉村人才振興的新需求,切實把新農科建設作為學校綜合改革發展的重要切入和戰略抓手,持續增強自身學科專業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資源支撐體系、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內部治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自主性、前瞻性、適應性、針對性,著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人才。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彰顯農業強國建設引領新農科建設的實踐邏輯
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適應社會需求、培養有用人才,是教育的立身之本、發展之基、動力之源,農業強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不僅提供了精準的價值導引、思想指引和目標引領,而且提供了充分的實踐場域、發展平臺和辦學資源,構成著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如何聚焦農業強國建設的人才短板,整體提升涉農高校的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的“三農”拔尖創新人才,是加快推進新農科建設亟待破解的實踐難題。面向農業強國建設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既要對標對表農業強國的人才需求標準,也需把握把準“三農”人才的成長成才規律,更要用足用活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的獨特環境和優勢資源。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與樹木之間有共同共融共通的哲理和方法,正如雜交水稻理論所強調的那樣,實現良種、良田、良技、良法、良機、良匠等全要素的有機統一。植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廣闊沃土,秉承“強國必先強農、育人首在育德”的農學傳統,涉農高校應該堅定不移地把握新農科建設這一新的戰略抓手,以前瞻思維、整體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最大限度地優化整合農業強國建設的豐厚資源,最高效率地激活新農科建設的創新驅動和內在能量,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和“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的初心使命,貫穿、貫通、貫注于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切實為引領新時代青年知農愛農、成長成才培根鑄魂。
(作者:胡藝華 何維邦 分別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科技哲學研究生)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