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之一,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通過傳感器采集農業數據資料,并整理匯總,再利用大數據技術,結合現代的農業科研成果及相關技術給出管理決策,或自動控制農業設施進行智能自動管理。
因此智能農業也能夠說是農業物聯網,即經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現或作為主動操控的參變量參加到主動操控中的物聯網。能夠為溫室精準調控供給科學依據,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成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為什么智能農業能實現這些功能?
這是由于在智能農業的大操控體系中,運用物聯網體系的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PH值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CO2傳感器等設備,可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濕度、PH值、光照強度、土壤營養、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可保證農作物有一個杰出的、適宜的成長環境。而遠程操控的完成使技能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檢測操控。還能選用大數據技術來分析獲取作物成長的合適條件。例如通過智能農業采集土壤、病蟲害、氣象數據,并通過數據庫獲取作物生長數據,綜合指導生產管理工作。
土壤對農作物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的酸堿度、溫濕度、有機物含量以及水分等都會對農作物的產量起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病蟲害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災害之一,病蟲害的發生會使農作物本身的抵抗力下降,造成農作物減產,對農業生產造成重大的損失。且中國每年由于水災、旱災、風雹、冷凍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受災面積超過2千萬公頃,直接造成農民經濟損失數億元,因此,氣候氣象數據也是重點觀測對象。而農作物自身數據決定的最終收獲的品質產量。
由于不同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能力不同,光合作用越強、呼吸作用越弱的植物,植物體內積累的有機物越多,產量也會越高,研究農作物自身成長數據不可或缺。而這些智能農業都能通過傳感器結合大數據來統籌管理,因此智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智慧農業的廣闊前景和當前面臨的不足
隨著科技發展以及國家對于農業農村的重視,智慧農業發展在我國的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目前借助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少地方都建立了示范性的智慧農業園區,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而結合我國當前實際,針對于智慧農業在我國的發展,國內專業人員進行了綜合分析,主要內容是智慧農業的廣闊前景與智慧農業發展在當前所面臨的不足。
智慧農業在我國擁有廣闊的前景,應用和發展智慧農業可有效增強我國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改變我國農業落后的傳統面貌,深入推進節水灌溉,減藥控害,減肥增效等行動的實施,實現農業增產與環境保護,產量增長與質量提升同步實現。
而“智慧農業”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三點關鍵的優勢在于:
第一,廣闊的土地資源為智慧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提供了必要的場地條件。當前我國擁有廣闊的集約式農業發展區,便于投放大量智能農業機械應用。
第二,我國經濟富有生機與活力,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畢竟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需要大量人才與物資的投入,必須擁有堅實的經濟的基礎作保障。
第三是我國的數字技術發展迅猛,擁有發展智慧農業的良好技術基礎。
當前,在現階段,我們也能看到,智慧農業的在應用落地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其應用范圍和應用規模都不高,分析可知,在發展智慧農業上所面臨的不足主要有三點:
第一,我國農業發展不均衡。在經濟上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中西部地區,但我國的農業產業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區。
第二,農業設施的基礎建設不足。智慧農業發展主要依托農村,然而基礎設施主要集聚在城市,農業設施的基礎建設還有待加強。
第三,小農經濟的阻礙。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集約化,但自古以來我國就以小農經濟為主,其分散化的特點為智慧農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