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大省安徽的農田如今正在悄然“變形”:“巴掌田”“斗笠田”“皮帶田”等零碎田塊大幅減少,一些地方甚至很難見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成方連片的“大田”在不斷涌現。
2014年4月,在推行土地確權過程中,蚌埠市懷遠縣徐圩鄉殷尚村邵志敏、邵東洋等幾位村民,萌生了“要是能把分散的小田并成統一的大田就好了”的想法。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初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卻撬動并推進了徐圩鄉乃至整個安徽的農業生產改革進程。
安徽作為農業大省,以占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每年凈調出糧食100億公斤左右,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激活農業生產力,做到穩面積、提產量,安徽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嘗試。近年來,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鼓勵各地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及市縣出臺獎補政策推動等,因地制宜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據統計,目前全省在4065萬畝耕地整治建設中實施完成改造1460萬畝,畝均糧食產量由580公斤增加到665公斤。
“一變、三增”破解耕作難題
馬鞍山市當涂縣博望鎮新隴村,地處長江丘陵地帶,平均地塊面積僅有1.3畝,耕地細碎是普遍問題。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益,當地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推進了“小田變大田”改革。“今年秋收遭遇罕見干旱,1000畝水稻卻長勢很好,高溫和干旱沒有造成什么影響。”種糧大戶張德潤說,這得歸功于當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小田并大田”改造。
安徽“小田變大田”改革,既破解了農戶承包耕地“碎片化”的難題,方便農戶經營管理、減少土地糾紛,又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效率。
田塊面積變大。通過小并大、短變長、坡改梯、彎取直等田塊整治措施,推動自然地塊小變大;采取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一戶一塊田”改革、“耕地大托管”服務等,推進耕作地塊小變大。
耕種面積增加。通過田埂壟溝復耕、廢棄溝塘治理、生產道路整合等方式,零散邊角地塊得到利用,普遍增加3%-10%左右的耕種面積。淮北市濉溪縣五溝鎮廟前村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改造耕地1萬畝,增加有效耕種面積747畝,耕種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大幅提升了規模化經營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耕地撂荒面積明顯減少。
農業效益增長。零星耕地集中連片后,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提升規模化機械化生產能力,吸引了眾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良種繁育、種植優質專用糧食、發展特色產業。潛山市黃鋪鎮黃鋪村引入大戶種植香稻等優質品種,香稻米價格每斤10元左右,是普通大米的3倍左右。蚌埠市徐圩鄉今年已經建成2萬畝訂單玉米種植基地、2萬畝品牌糯稻種植基地……耕地質量提升,規模化經營,使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成本和農機作業服務費用明顯減少,濉溪縣廟前村畝均節省成本100元左右。
農民收入增長。通過“小田變大田”改造,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速了土地流轉,越來越多的農民擺脫了土地的束縛,農戶既可以獲得流轉費用,享受不同利益分配機制帶來的分紅,還可以安心外出務工增加工資收入。村集體將增加的有效耕種面積作為集體資產,通過發包、入股等方式盤活集體資源資產,壯大村集體經濟,惠及全體村民。
“小田變大田”改革后,加快了農業機械化和農事托管服務的發展。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尚躍針對農業發展需求,按需購買農機,現在合作社擁有各類農機150余臺套,為周邊十多萬畝土地提供“耕、種、管、收、存、銷”一條龍社會化服務。尚躍表示,“對今后打造現代農業基地,實行全程機械化、精準精益化生產充滿信心。”
因地制宜開展探索實踐
近年來,安徽各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小田變大田”探索實踐,涌現了淮北市的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結合、淮南市的“大托管”服務、蚌埠市的“一戶一塊田”改革、蒙城縣的土地互換并大等一批改革試驗區,成為全省推動改革試點工作的重要基礎。
說起“一塊田”改革,蒙城縣則是農戶自發型的代表。為了便于耕作,2010年起,蒙城縣樂土鎮、小辛集鄉等部分群眾,自發開展農村土地互換并塊,實現戶均“一塊田”的突破。2013年夏季,蒙城縣在安徽率先全面啟動戶均“一塊田”改革。從“一戶多塊田”向“一戶一塊田”“一組一塊田”“一村一塊田”轉變,蒙城縣“小田變大田”的改革的探索仍在繼續。目前,蒙城縣已經整建完成的耕地面積占全縣確權土地面積的76.6%。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項目實施,項目結合型應運而生。2019年以來,淮北市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平臺,統籌整合相關涉農項目資金,按照“先流轉、后規劃、再建設”的思路,實施“小田變大田”8.3萬畝,田塊數量由3.17萬塊降至1.16萬塊,降幅達63.4%,田塊平均面積由2.6畝增至7.2畝。
蚌埠市為盤活土地資源,先后出臺《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關于擴大農戶互換并地實現“一塊田”承包經營試點工作指導意見》等,引導支持縣鄉村開展“一戶一塊田”改革,并對實施“一戶一塊田”合并土地100畝以上的村(組)給予每畝地100元獎補。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全市范圍探索發展的“小田變大田”適度規模經營的模式和路徑有了政策依據。
蕭縣在全縣試點推行村黨組織領辦集體合作社,采取流轉、入股等方式,把農戶承包經營的土地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目前,全縣已有215個行政村開展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試點,集約土地15.2萬畝,畝均增收約300元,每個村集體平均增收約28萬元。淮南市在全國首創“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按照“先托管、再規劃、后建設”的思路,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大托管”有機結合,統一規劃、統籌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造。
“以人為中心”改革穩慎推進
土地承包經營以來,鄉村多數人已習慣了一家一戶承包地分散耕種的生產方式,農民即使流轉出土地經營權,農田位置也沒有變化。但“小田變大田”改革,隨之帶來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甚至生產關系的變革,這對農村特別是農民而言,是大事、新事,也是難事。
農村改革,根子是土地,核心是人。有農戶怕推掉田埂,以后分不清自家地;有農戶擔心流轉后,流轉費用拿不到手;有種糧大戶不愿意流轉,想自己種地……“有顧慮的農民看似只有幾戶,但要把‘小田’變‘大田’的好事辦好,就要做到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解決好他們的顧慮。”馬鞍山市博望區農業農村水利局副局長高強說。博望區博望鎮新隴村黨支部書記鄧成鳳拿出一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說:“確權登記頒證后,哪家田有多大面積、四至在哪,都清清楚楚。村民說,有了這個紅本本,再也不用擔心了。”
懷遠縣徐圩鄉為防范“小田變大田”經營風險,充分發揮農業保險作用,搶抓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政策優勢,建立“農業保險+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農保運營機制。
有群眾愿意把土地流轉,有群眾還是想自己耕種,怎么辦?蒙城縣推行的戶均“一塊田”改革,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耕地零碎化問題,但無法解決土地規模化發展需求。“有一戶不愿流轉土地,就會影響到整個村。”小辛集鄉黨委書記張朝陽說。基于此,今年1月,小辛集鄉選擇兩個村開展了“小田變大田,一村兩塊地”改革試點。在原有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將每個村民組的可耕地分為自種區和流轉區。改革后,在流轉區內,農民的承包地沒有具體位置,變成虛擬地。“虛實兩區”分別集中,分開種植,互不影響。
通過“小田變大田”改革,田塊成方,溝渠成網,便于機械化耕作、社會化服務、現代化管理,催生了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安徽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盧仕仁介紹,該省正通過模式總結、典型帶動、政策引領、試點推動,助力“小農戶”銜接上“大市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聚力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