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綠色智慧,需要從資源、環境和生態三方面著手。資源著重于如何利用,環境著重于如何影響,生態著重于如何協調。
在資源方面,借助智能化手段,既有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符合資源承載能力,能夠避免農業產生對資源的掠奪性經營。要不斷提高資源質量以增加資源承載力,同時要加強資源循環利用,讓資源在循環中增值,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農業最重要的資源是耕地,而耕地是有生命的,生物群落是其中的重要成分。
在耕地利用方面,雖然過度施用化學肥料和農藥提高了一時的耕地利用率,但卻嚴重破壞了耕地質量,尤其是致使土壤中的生物群落衰竭,酸堿失衡,直接影響植物根系的養分轉化和循環。長此以往,耕地的承載力會不斷削弱。相反,如果我們在智能化檢測分析的基礎上科學投入有機肥料和必需中微量營養元素,會不斷培肥土壤,使耕地資源在利用中循環增值,承載力不斷提高。
在環境方面,既要智能化分析并隨時掌控環境污染存量,還要確定環境容量,不斷化解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農業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雖然從表面上看是面源污染(主要由農田生產造成)和點源污染(主要由規模化養殖造成),但本質上卻是十分復雜的水、土、氣、生污染鏈條循環富集的立體污染。
例如,水污染不僅涉及到地表水污染,如江河湖塘的污染,更嚴重的是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主要由不合理的農業化學投入品(如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以及其他有害物質造成;氣體污染也很復雜,農業排放的污染氣體除了農藥化肥造成的有害氣體外,還有大量的溫室氣體;生物污染遠不止農產品污染,而是整個生物鏈上的污染,不僅包括農業內部動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間的循環污染,還包括食品農殘在消費鏈上的循環污染。這種污染治理十分困難,一定要注重運用現代智能化手段源頭防控,而不能僅僅偏重于末端治理。
與資源和環境相比,生態是最高層次的。生態文明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農業是生態產業,更應重視。具體來說,既要借助智能化手段利用好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還要借助智能化動態監測界定當地的生態閾值,如利用3S技術,避免對生態造成系統性的破壞。通過智能化手段加強對農業農村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修復和完善農業生態廊道,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建設健康穩定的田園生態系統。智慧農業應遵循的原則是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生產和生活不能破壞生態,同時生態建設也要與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改善相適應。智慧農業要有利于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這是根源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沒有高質量的農產品產地,從而很難提供優質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