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發展高效,安全的現代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然而,隨著人口快速增長,耕地面積不斷減小,我國大多數的農業生產仍以傳統生產模式為主,缺乏系統的科學指導,農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從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開始,農業智能化的建設就逐步提上日程,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行動,推動智慧農業領域的自主創新,不少業內人士推斷,智慧農業領域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會廣泛運用在智慧農業領域。目前,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智慧農業技術已經大量應用到了生產監測、精準灌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諸多領域,收效甚佳。未來,人工智能還將滲透更多的智慧農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
2022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專家表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農業的第三次革命農業智能革命已經到來,智慧農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日本、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和組織相繼推出了智慧農業發展計劃。智慧農業的主要內容包括大田精準農業、智慧畜牧業、智慧漁業、智能溫室,主要技術包括遙感與傳感器技術、農業大數據與云計算服務技術、智能化農業裝備(如無人機、機器人)等。
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的智慧農業發展相當迅速,農業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業農村部積極在各地開展區域試點,智慧農業漸漸顯示出“中國特色”。國內許多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快了在智慧農業領域的布局。例如,“下鄉改造”智能項目中的AI養豬項目就能通過構建AI算法,實現“豬臉識別”,從而幫助養殖戶隨時隨地對動物的健康狀態進行管理;再比如,在溫室種黃瓜的過程中,澆水、通風、光照和施肥等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傳感器收集的環境和生長數據,通過強化學習和計算,進行判斷再驅動溫室里的設備元件自動完成……專家表示,和許多互聯網化產業發展歷程一樣,智慧農業也正在經歷著由人工走向智能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巨大,前景十分廣闊。
我國智慧農業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智慧農業在國內展現出較好的發展潛力。未來,需要進一步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從多個方面向農業生產經營的各環節延伸,最終促進智慧農業更好地發展。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及智能農業裝備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智慧農業逐漸為人所知。它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也滲透到農產品銷售、物流和服務監管的各個環節。專家指出,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實施智慧農業的軟硬件環境,未來智慧農業還需要向農業資源管理、農作物生產管理、農產品質量管理、農村政務服務管理4個子方向進行延伸,真正和農業的各個環節融合起來。未來實現農業物聯網產業化,應著手突破農業人工智能等重大關鍵技術,探索農業物聯網商業模式,加快相關標準體系建設,開展高科技知識科普活動,讓農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也可以輕松把地種。
綜合智慧農業的技術特征及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需求,我國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思路,提出幾項今后智慧農業的重點發展任務:
1. 發展農業人工智能。充分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機遇,積極發展農業人工智能。重點開展農業大數據智能研究,通過深度學習建立農業知識圖譜實現作物病蟲害和動物個體智能識別與診斷,研究智能語音精準信息服務系統等。
2. 解決農業大數據源的問題。信息高效獲取是智慧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建立高效、低成本的天空地信息獲取系統,積極發展農業專用衛星,協同用好高分系列衛星和國際其他衛星資源,解決農業大數據源問題。
3. 研發農業機器人。研發一批能承擔高勞動強度、適應惡劣作業環境、完成高質量作業要求的農業作業機器人。如嫁接機器人、除草機器人、授粉機器人、打藥機器人以及設施溫室電動作業機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