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祝豐鎮彭家洲村秋收后的千畝晚稻示范基地,一臺水稻秸稈打捆機在田間忙個不停。一堆堆水稻秸稈被吸進打捆機的“肚子”,經過打包,“吐”出一捆捆圓柱形的草包。
“稻草不能燒,爛在田間,影響后續耕作,還易滋生病蟲害,成了‘生態包袱’。現在變廢為寶,將大力推廣示范。”常德市農業農村局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科負責人羅元峰介紹,今年來,常德探索水稻秸稈產業化利用新模式,將回收的水稻秸稈制作青貯飼料、稻草纖維,將“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財富”。
回收水稻秸稈6000多噸,全部打捆制成青貯飼料
彭家洲村70歲的夏天輝種了一輩子水稻,看著田間的水稻秸稈被回收、打捆,他笑了:“稻草又成了寶貝!”
“以前種田,稻草扎成草把子,當柴火燒;編成草席,做床墊用;摟不上手的稻草,直接燒成灰,還能當肥料。”夏天輝說,上世紀90年代前,在農民眼里,稻草是個寶。后來,生活條件好了,稻草要么一燒了之,要么腐爛在田里。
“這幾年,為保護環境,稻草不能燒,成了農民的包袱。為了趕季節種油菜,秋收后,還得請人把稻草摟到田埂上。”彭家洲村村民杜正濤種了300畝一季晚稻,連年水稻油菜輪作。為了節省人力成本,2019年,杜正濤采購一臺小型履帶式打草機,不僅清理了水稻秸稈,打捆的秸稈被當地養牛場高價收購。
看準商機,第二年,杜正濤成立秸稈回收專業合作社,采購第一臺圓捆打草機。“圓捆打草機一天可作業500畝,效率是履帶式打草機的10倍。”杜正濤說,回收的水稻秸稈打捆后供不應求,“決定大干一場,去年采購了6臺圓捆打草機。”
今年“利劍”行動開展以來,嚴禁焚燒秸稈,杜正濤成了當地“紅人”。水稻收割后,實施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水稻朝鮮薊輪作的農戶,爭先邀請杜正濤的打草機回收田間的水稻秸稈。周邊區縣的種田大戶聽聞后,紛紛登門邀約。
目前,杜正濤的秸稈回收專業合作社在西洞庭管理區、西湖管理區、鼎城區、安鄉縣等地回收水稻秸稈6000多噸,全部打捆制成青貯飼料。
回收水稻秸稈銷往貴州云南及省內多家大型養殖場
今年初,杜正濤在西洞庭管理區祝豐鎮、鼎城區周家店鎮、安鄉縣大湖口鎮建立3個草場。記者在祝豐鎮草場看到,上千個打捆的水稻秸稈包正待裝車發貨。
“每畝稻田可打草約250公斤,打包成一圓捆。”杜正濤介紹,水稻收割后,先用摟草機將秸稈摟成行,然后再由打草機打成捆。鮮稻草打捆后,添加生物發酵菌種,制作成青貯飼料,再密封裹包,可保存2年。干稻草打捆后,進行套袋密封,能保存2至3年。質量較差或發霉的稻草,加工成稻草纖維,用于各種綠化的鋪底,包括河道治理、高速公路、鐵路等護坡綠化。
“水稻秸稈回收,杜絕焚燒秸稈污染環境、資源浪費,將秸稈回收加工,形成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西洞庭管理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玉文介紹,為扶持秸稈回收專業合作社發展,該區在草場建設、農機補貼等方面,給予杜正濤50多萬元資金支持。今年,該區水稻秸稈全部實現回收,未發生一起秸稈焚燒現象。
目前,杜正濤回收水稻秸稈銷往貴州、云南,以及省內多家大型養殖場。“全省每年青貯飼料缺口約3萬噸。”根據合作社發展規劃,杜正濤計劃明年采購或租賃打草機20臺以上,在常德各縣(市、區)均建立一個草場。屆時,合作社每年可回收水稻秸稈1.5萬噸以上,年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