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金秋時節,走進崇信縣新窯鎮周寨村,粉黛色的蕎麥花漫山遍野開放,地壟間猶如披上一件白色的“嫁衣”,如霜,似雪,雪白的蕎花在綠葉和淡紅的蕎麥莖襯托下,呈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美景。
隨著人們膳食的多樣性和合理化,健康養生”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雜糧從曾經的“糊口糧”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新寵”。
談起人們的這一飲食變化,周寨村黨支部書記丁耀成說道:“近年來,蕎麥、小豆、藜麥等小雜糧,備受市民群眾青睞,今年我們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引導群眾持續擴大種植規模,共種植各類小雜糧600多畝。”
“這幾年蕎面銷路比較好,我已經是連續第三年種植蕎麥了,今年種了15畝蕎麥,每斤按5元的市場價計算,每畝地能收入一千多元,比種植其他農作物強多了。”周寨村村民張小虎自豪地說道。
崇信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為種植發展特色小雜糧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且種植小雜糧歷史悠久,品種優良,良谷富含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極高,既是傳統口糧,又是現代保健品。
近年來,崇信縣充分利用土壤、水源、氣候無污染、無殘留的資源優勢,按照多元化、低投入、高效益的發展思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積極推廣多茬、復種、間作套種技術,大力推行小雜糧等特色產業種植,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群眾出力”的增收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