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流轉,又至九月。馬鞍山市含山凌家灘旁,大地為卷,水稻為墨,巨幅稻田畫引來游客如織;和縣育苗工廠里,排列整齊,裝箱打包,蔬菜秧苗正踏上“長三角之旅”;當涂萬畝蟹塘中,脫殼生長,增膏育肥,一只只螃蟹將爬上餐桌……秋風十里,皆為“豐”景,馬鞍山大地鄉村產業發展勢頭正勁。
近年來,馬鞍山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立足自身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新型業態,有力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80.8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為2.86:1,超出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帶動農戶戶均增收3000多元。農業提速增效,也正有力帶動著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描繪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眼下,正是水稻抽穗灌漿的時節。行走在馬鞍山鄉間沃野,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林成網,稻浪滾滾、穗頭低垂,良田美景盡收眼底。
倉廩實則百業興。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藏糧于地”,創新實踐“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蟹田變稻田”,推動38.8萬畝農田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發展;“藏糧于技”,通過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大力推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生產,2021年糧食總產量達106萬噸。
穩糧是底色,產業是特色。走進鄭蒲港新區,連綿的瓜蔞基地里,翠綠的瓜蔞密密地吊掛在藤架上,長勢喜人;繁忙的加工廠里,瓜蔞籽被加工成為人們喜愛的零食,效益倍增……近年來,鄭蒲港新區19個村聯營抱團發展瓜蔞產業5000多畝,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每年能為村集體創收2300多萬元。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近年來,馬鞍山市在穩定優質糧油、健康畜禽2大重點基礎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和縣綠色蔬菜、當涂生態水產、含山精品茶果3大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培育“產品小而特、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狠抓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著力構筑鄉村產業的“第一車間”。
如今,圍繞含山大米、和縣蔬菜、當涂水產等優勢特色產業,該市已創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7個、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9家,建成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基地(場)410個、面積達72萬畝,培育農產品地理標志3個、綠色食品142個、有機食品2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6個,和縣“信福鄉田”牌優糖米被列入全國特質農品名錄,系安徽省唯一。
“養殖技術化、技術數字化、數字標準化、標準產業化,將是產業壯大的必由之路。”9月4日,安徽一對活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文杰在朋友圈里寫下這樣一段話,8張配圖綻放著8位養蟹人的笑容。
該公司通過“電商企業+線下門店+養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新型企業運營模式,發展標準化生態養蟹1185畝,實現年產值超2000萬元,線上年銷售額超1500萬元,直接帶動基地100多戶養殖戶人均增收5000多元。
龍頭帶龍身,龍頭強則產業強。近年來,該市不斷加大政策引導和服務保障,培育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長效機制,逐步形成“建一個龍頭、強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目前,馬鞍山市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6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37家。
風景不止這邊獨好。在馬鞍山經開區,蒙牛、達利等企業生產正酣,綠色食品產業集群配套基地項目建設也正走向尾聲。總投資20億元,建設標準化廠房7棟、人才公寓1棟,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這里將成為綠色食品產業招商引資的新平臺。
馬鞍山市突出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培園區、創品牌等重點,堅持規劃引領、強化“雙招雙引”,加快以“優質糧油、健康畜禽”為基礎產業和以“綠色蔬菜、生態水產、精品果茶”為優勢特色產業的“2+3”全產業鏈建設,加速布局以馬鞍山經開區綠色食品產業園為核心區域,以和縣臺創園綠色食品加工集中區、當涂縣綠色食品加工集中區、含山縣糧油加工集中區和鄭蒲港新區綠色食品加工園、和縣105省道糧油加工園為重點區域的“一核三區兩園”即“1+3+2”的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目前,已培育全省農產品加工強縣1個(馬鞍山經開區)、強園1個(和縣臺創園綠色食品加工園),產值超10億元企業7家。
咸菜薹原本上不了大雅之堂,如今做成了大產業。“年菜薹加工量達到13萬公斤,年銷售收入250萬元。”2015年,芷偉回到家鄉,開始專注打造“青年人自己的小菜”。從最初的單一菜品到目前十余個系列的小菜,從原先狹小的傳統作坊到如今偌大的“傳統+機械”標準化生產車間,從原先線下本地銷售為主到現在重點依托電子商務和線上銷售,芷偉將自己的小菜遠銷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千家萬戶的餐桌。
每逢節假日,含山縣銅閘鎮太湖村都會迎來不少游客,游客們在太湖山、凌家灘、cs拓展基地和村落中流連忘返。不遠處,益民農業生態園里,稻谷、中藥材、有機瓜果蔬菜蓬勃生長;鑫玫沅花卉種植合作社里,玫瑰等花香四溢;電商中心里,紅薯“變身”粉絲,芝麻榨成麻油,身價漲了數倍;湯和諧院食客滿堂,青舍民宿一房難求……以“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之名,太湖村正成為該市三產深度融合的典范。
數字賦能、旅游加持,不斷打造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馬鞍山市在“一產接二連三”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通過經營主體培育、特色品牌創建等,持續擴大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和經營主體數量,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開展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試點,建成和縣“數字制種—數字工廠育苗—數字蔬菜基地”8萬畝,引入河姆渡“百千萬”農業互聯網項目,為鄉村產業插上“數字”翅膀。
馬鞍山市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重點實施“3715”長三角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一體化精品工程,當涂大青山等7個休閑農業片區,環大青山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日趨成熟,金色田園、秀山生態園等田園綜合體迅速崛起,正以獨特的魅力,敞開懷抱接待著八方游客。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