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的到來,重新定義了傳統產業,各行各業涌現出了依托智能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打造的人工智能作業場景,農業也緊跟時代步伐,逐步實現傳統農事的智能化、數字化、科技化。
曾幾何時,農忙時節,我們會看到許多的農民伯伯在田間插秧、除草,忙得不可開交。
而今,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番新景象:
一排排整齊的灌溉設備在自動澆灌農田;
三三兩兩的自動插秧機像一只只可愛的機器人在田間忙碌著;
數臺北斗農機懸在上空,像一群細心的小精靈監測著農田的一舉一動,實時傳送照片;
田間地頭分布著氣象監測站,像極了農田的保衛戰士,這些監測站實時監測苗情、墑情和溫度,實時傳送數據信息。
照片和設備提取的信息將送往農場辦公區,技術人員通過“農場大腦”——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遠程監控農田情況,實時了解田間土壤、空氣溫度與濕度等信息,進行農田智能作業。
當各種科技走向田間地頭的時候,農業勞動力會得到進一步解放,農業生產成本降低,經營效益將進一步提升。智慧農業建設已經是大勢所趨。
“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智慧農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智慧農業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應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逐步得到有效運用,在讓農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不斷拉近我們與智慧農業的距離。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地向前發展,如今,農民用于春耕的農具相較早前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手機成為新的“農具”。
隨著手機成為“新農具”,鄉村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也產生了巨大需求,這促使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更上一層樓,并讓農民不僅“用得上”,更要“用得好”。從廣義上而言,以人工智能技術手段裝備的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細分領域,可以統稱為“智能農業”或“智慧農業”。
智能農業在運用現代生物技術、智能農業設施和新型農用材料的基礎上,依托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水產和牲畜養殖等方面結合大數據分析、決策和數字化控制,從而推行農產品的定制化生產、工廠化經營和互聯網銷售,有效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經濟。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變,農業生產活動分布極為廣泛,農作物的類別、品種復雜且耕作制度差異較大,不同地理條件的農作物種植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傳統方法難以準確獲取相關數據。在農業面向信息化、數字化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一種能夠對農作物、地理條件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分析的方法。
在傳統模式中,農業管理者與農業設備的交互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往往不高;而若使用搭載人工智能技術的設備,則可以有效緩解農業管理者的壓力,減少非必要勞動。
例如,通過人工智能管理農田灌溉用水,甚至通過人工智能分析預測農作物正確的收獲時間,有效減少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量。
例如在種植、管理、采摘、分揀等環節可以讓智能機器人自行完成,實現農業種植的自動化與智能化;
又如,根據土壤環境,結合市場行情預測,推測出今年這塊地適合種玉米還是大豆。以往,農作物都是通過肉眼觀察長勢;有了人工智能,則可以預測天氣狀況,準確掌握澆水的正確時間;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可視化管理的形式動態監測雜草和害蟲問題。
基于可視化管理,農業管理者可遠程觀察農作物的長勢,還可以利用定時抓拍功能,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節點進行記錄,保留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每個瞬間,形成農作物的圖片生長檔案。同時,定時采集農區環境信息和圖片,為該地區的作物種植提供科學的氣象數據。采集信息可統一管理與分析,為管理部門宏觀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定植、灌溉、施肥、用藥各類農事作業的操作同樣可以記錄下來,實現作物種植全周期可追溯,生產企業可以自定義追溯環節,添加各種檢測報告,豐富追溯內容。對消費者而言,可以通過相關資料查看生長全過程,從而放心地選購農產品,真正實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