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和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蔬菜生產逐漸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蔬菜育苗是蔬菜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育苗效果直接影響蔬菜的生長發育、促花、水果的發育、產量和品質。
近年來,智能農業信息系統的興起可以幫助苗木技術產業擺脫傳統自然環境條件和區域限制,為市場蔬菜供應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一、應用智能農業系統
環境傳感器主要用于水分、土壤、監測分析氣體等獲取植物生長的環境的傳感器,及時了解環境變化,確保植物生長和作物質量達到最佳水平。目前常用的農業傳感器主要有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濕度傳感器、PH傳感器、土壤導電傳感器和光照度傳感器。
1.控制系統根據溫室內外安裝的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CO2傳感器,通過控制系統(如控制柜)收集或觀察室外氣象站等信息.控制器.控制驅動/執行機構(如風機系統等).開窗系統.灌溉施肥系統等。),溫室內的環境氣候(如溫度)、濕度、光照、CO2等調整和控制灌溉施肥,以滿足栽培作物的生長發育需要。
2.根據不同幼苗的特點,提供適合蔬菜幼苗的環境條件,選擇合適的溫室特點,根據當前成熟的物聯網技術選擇氣體溫度.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土壤溫濕度等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實現相關控制。利用溫濕度傳感器采集的環境數據,實時控制溫室的開窗水平,確保溫濕度在設定的閥值內。
3.利用光照度傳感器采集的數據立即啟動補光系統(冬季).春雨天氣),或立即覆蓋防曬網(夏季),當光照強度明顯偏低時,.當二氧化碳濃度滿足光合條件時,自動打開植物生長補光燈。
4.通過云平臺在溫室屏幕上實時顯示數據,實時記錄幼苗發芽情況整個生長過程,對其現階段生產情況狀態。
二、傳感器在育苗中的應用
1.溫度過高容易導致幼苗過度生長;溫度過低,幼苗生長緩慢,容易產生弱幼苗和老幼苗。我們需要使用不同的土壤環境溫度傳感器來監測工作溫度。
黃瓜:白天25-28℃,夜間18-20℃;番茄:白天20-23:℃,夜間15-18℃;茄子:白天25-28:℃,夜間13-20℃。
2.播種后澆水,以穴盤底孔滲水為準。在幼苗生長過程中,應根據情況補充水分,但應注意減少出芽后的澆水,防止過度生長。
3.冬、春季兩季育苗時,設施內光線一般較弱,有時陰天。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光照度傳感器來監測當前的光照度。在室內光照不足的情況下,應及時開簾補光。
4.施肥技術管理穴盤育苗單株營養面積小,營養質量少,經常出現一些健康狀況不佳。土壤導電傳感器可以反映當前的土壤導電環境。當土壤導電值過低時,可以噴灑液肥或添加復合肥或全熟有機肥來補充土壤中的氮、磷、鉀等元素。
5.在蔬菜春季育苗過程中,除控制上述四個環境因素外,還必須注意預防蔬菜春季育苗中的猝倒病、枯萎病、灰霉病等病害。
利用溫室系統,一方面可以整理傳感器測量的數據,分析整個過程的數據.決策支持.遠程操作.災害預警也需要平臺處理;另一方面,通過與物聯網技術的整合,不僅可以改善育苗平臺的建設,還可以打破農業市場時間和地理的限制,促進新的農村經濟形式。